武汉市武昌区掀起军民融合热潮

来源:国防报作者:李宪 记者李军 通讯员 李林责任编辑:郝思嘉2015-10-21 02:26

武昌区民兵医疗救护分队搭乘飞机快速机动。李宪

地处东湖之滨的武汉市武昌区,因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而被誉为首义之城。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武昌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潮汹涌澎湃,而国防建设也随之水涨船高,这方改革开放热土已经成为湖北省深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试验田。10月上旬,记者踏访武昌,近距离体验军民融合热潮带来的活力与生机。

联合设计统筹规划——

军地合力下好一盘棋

6月的一天,一辆大巴车行至武昌傅家坡客运站时,一名乘客突发心脏病。武汉总医院接到驻客运站综合保障中心的电话后,第一时间派出应急医疗分队赶到现场救治,使乘客脱离险情。

武昌是中部地区公路、铁路的交通枢纽。近年来,武昌军地以贯穿南北的客运站为基础,规划设立了5个集医疗、饮食、维修为一体的综合保障中心,由客运站指派专人值班,以解应急、战备之需。

以此为牵引,他们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意见》,着力构建常态长效的融合机制。继建立综合保障中心之后,该区又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在交通设施建设中兼顾部队训练、演习、机动等要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落实战时防空要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满足军事通信需求;在重要军工、科技产业发展中,注重军民兼容……

在武昌区科技和产业发展局,记者翻阅一份份规划蓝图深刻感受到,该区搞军民融合,绝不是一时感情之举,而是有着长远规划和长效机制。融合,在制度和机制的保障下得到有效落实,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全面落实国防需求——

军地携手同唱一台戏

7月底,武昌军地组织机动演练,参演民兵预备役人员闻令而动,就近在某地铁站人防工程内迅速完成人员装备集结编组,赶赴目标地域。与以往相比,集结时间缩短了20分钟。利用人防工程进行兵力集结投送,使该区的整体防护能力和综合救援能力明显提高。

“资源共享是必然之趋,只有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提升融合效益和质量。在这个问题上,军地各级领导认识高度一致。”武昌区人武部部长王凯雄深有感触地说。

据了解,“十二五”以来,该区投入资金用于11个国防建设项目。在这些项目建设中,他们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理念,在地铁、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拓展完善人防工程体系;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地理数据库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到军民合用或预留军用接口,让军民通用技术和装备得到有机结合。

前不久,在广泛征求驻军部队、国防动员委员会各专业办公室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军地双方联合出台《军民通用装备预编征用管理暂行办法》,为民用装备上了“军事户口”,有效确保了驻军部队官兵快速动员和执行任务的需要。

围绕联建做足文章——

军地接轨同走一条道

前不久,武昌某大型仓储基地,由21家企业与驻军某部队联合建立的经济动员保障中心正式挂牌。随着“模块”的调换,军用战备物资和民用物流功能交替转化……

融合带来双赢,双赢促进融合。武昌某通信公司与驻军部队协商,搭部队国防光缆工程建设的顺风车,在预埋国防光缆的沟里放入民用光缆。两条光缆同步施工,不仅有效解决了国防光缆施工中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困难,还使这家公司的电信业务实现了由城市向山区的延伸。

经济动员保障中心的成立不是结束,21家企业的加盟只是开始。目前,依托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了“民参军”产业群,在各个军工、科技企业和科研所迅速崛起。不久前,他们不仅在该区构建军民兼用、平战结合的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指挥信息平台,还协助省军区研制了一套集触摸式、多功能日常办公于一身的综合信息系统,大幅度提高了执勤效率。

双向融入,效益提升。借助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机遇,该区已先后组织两次军地科技合作对接会,双向发布军民通用装备采购目录、军民技术及产品需求等信息,共达成合作项目50余项,定单合同总金额超亿元。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