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信昆:边境线上不穿军装的戍边人

来源:中国双拥网作者:吴忠海责任编辑:李文慧
2017-07-05 18:32

边境线上不穿军装的戍边人---张信昆

外事界务员是一个极具云南特色而又鲜为人知的群体。20世纪70年代末,中越边境尚未勘定,边境管理尚未步入正轨,界碑受损坏、边境线走向不清、边民过耕等现象时有发生。80年代初期以来,在云南省军地的重视下,各中越边境县在中越边境沿线村寨聘用了一批政治素质高、边境情况熟悉的村民作为外事界务员,主要协助开展边界巡查、界务维护等工作。

“一把镰刀、一根拐杖、一顶草帽、一袋干粮”。这天一大早,文山州麻栗坡县董干镇界务员张信昆,又“全副武装”出发了,他要将他所负责的边境地段和界碑都巡走一遍。字面上虽然说得轻巧,行程一开始,这位不穿军装的戍边人,就要花上好几天时间在原始森林里跋山涉水。在巡查边境和维护界碑的同时,他还要记下临边情况,必要时向县外事办报告,并为边防部队、武警和民兵做向导,协助他们搞好边境管理。

提起“老张”,文山军分区的官兵和当地群众都会投去敬仰的目光。多年来,在边境管理上,官兵们已与“老张”亲如一家,群众们也把“老张”当作自己人。张信昆1961年出生,1983被麻栗坡县外事办聘为外事界务员,同年担任村小组统计员,198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来一直担任村小组长。承担起巡查边境的职责以来,他把守好每一寸国土当作捍卫自己的身体,把看护界碑当作看护自己的孩子。

自从成为界务员那天起,张信昆就时刻以一位老民兵的身份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边境、界碑、国土,他时刻放在心头,一点儿也不会马虎。他所负责地段的界碑、标志、走向和边情都心中有数。说起边境、界碑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话题,也不止一件让张信昆、驻军官兵和当地群众难忘的事。

2007年中越勘界立碑前,张信昆所在村寨附近的413号界碑位置,是邻国老百姓的玉米地,默认边境线为玉米地旁的一条弧形石坎。立碑后,部分土地归还我方,可对方老百姓却习惯性地继续耕种到石坎前,张信昆发现后立即制止,并把那块“巴掌地”种上了玉米。看着他每次往返10余公里山路,养护的却只是8株玉米时,许多村民觉得太不划算,而他却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丢一寸都心疼!我种的不仅是地,更是国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