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王海大队”:“空中尖刀”,今更锋利!

来源:空军新闻 作者:尚方 卢辉 黄振伟 师勇进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0-11-04 09:56:13

“王海大队”——空军航空兵某部飞行一大队,组建于1950年10月,先后两次入朝作战。在抗美援朝空战中,平均飞行时间只有几十小时的一大队飞行员在大队长王海的带领下,以“刺刀见红”的战斗精神与曾经参加二战的美国王牌飞行员进行近距离空中格斗,共击落击伤敌机29架,创造了15 :0的辉煌战果,涌现出击落击伤敌机9架的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王海; 击落击伤敌机7架的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孙生禄,击落击伤敌机4架的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焦景文,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

“王海大队”先后3次荣立集体二等功,5次荣立集体三等功,27次被评为先进,1991年5月被空军授予“模范飞行大队”荣誉称号,1991年6月被原总政治部通报表彰为先进基层党支部。2006年1月被空军表彰为“先进基层单位标兵”,2007年6月被空军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人荣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4人荣立一等功。近年来,“王海大队”官兵传承先辈“空中拼刺刀”精神,积极投身练兵备战,先后有8人次勇夺空军“金头盔”和“金飞镖”。

“截获目标!”“发射!”碧空之上,一场空中对抗激战正酣。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王海大队”年轻飞行员陈鑫浩,面对来自不同方向多批“敌机”的拦截,与战友灵活协同、勇敢出击。在兵力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以“零损伤”的代价一举“击落敌机”17架。

“你很难想到,陈鑫浩驾驭这款新型改装战机飞行时间刚过100小时。这种情形,与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空战情形何其相似。尽管跨越历史的天空,但咱们飞行员骨子里的胜战精神仍然充盈如初:闻战则喜、英勇顽强、敢打必胜、有我无敌!”“王海大队”大队长杨俊成说。

1951年10月,“王海大队”组建刚满一年、人均飞行时间只有几十小时,在大队长王海带领下飞赴朝鲜战场,投身抗美援朝战争,与参加过二战、飞过上千小时的美国王牌飞行员过招。空战中,“王海大队”飞行员“以刺刀见红”与世界强国空军展开对抗,打破了美国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并创造出享誉中外15:0的空战奇迹,“空中拼刺刀”精神更是让敌闻风丧胆。

1951年11月8日,美军1架侦察机北犯侦察,王海和战友驾驶4架米格-15飞机追击。密集的火炮倾泻而出,一架弹药打完了,就换一架继续打。

“我们心里仿佛都冒着火,一直追出了100多千米。”最终击落这架敌机的刘德林跟战友们说,“我亲眼看着它冒了烟,直直地掉下去了。”

对于缺少经验的中国空军飞行员来说,第一次击落敌机值得骄傲。王海却总结道:“更主要的是给我们提供了新的作战经验,攻击时要沉着,别把炮弹打光了。”

也正是靠着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作风,年轻的中国空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1951年11月18日,美军出动飞机到清川江一带对铁路目标进行轰炸。王海率队升空截击北犯之敌,与60多架美军飞机迎面开战。

美军摆出“罗圈阵”——将飞机编队为首尾相接的大圆圈,这样任何一架飞机遭到攻击时,其后面的飞机就可以立即咬住我空军战机的尾部。

“爬高占位!”王海率大队发挥米格-15战机垂直机动性强的优点,立即爬升到6000米高空再俯冲下来,像一把铁锤砸向敌机编队。

几分钟时间,王海率大队击落敌机5架,打出了5:0的战绩。事后,王海写下这样一句话:“中国军队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因为每一名中国军人都有一颗不怕死的心。”

清川江上空,我空军12架战机与70多架美军F-86战斗机鏖战在一起。

飞在编队最后的一大队中队长孙生禄和4架敌机搏斗时,突然发现又冲来4架敌机。向左转弯,很可能完全脱离险境;继续冲上去,必然被敌机包围。

这是一道单选题,孙生禄毫不犹豫地冲进了敌人的机群。他知道,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只有挡住敌机,才能保住大队编队的安全,赢得战斗的胜利。

敌机猛烈的炮火打坏了孙生禄战机的发动机涡轮片、天线杆,打穿了机翼、座舱盖……他操纵着已经起火的战机朝敌机猛撞过去。

顷刻间,孙生禄和战机化作了蓝天白云间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

面对牺牲,前赴后继,是这支英雄部队的选择与传承。

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王海击落击伤敌机9架,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孙生禄击落击伤敌机7架,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焦景文击落击伤敌机4架……

每一位“王海大队”飞行员驾驶的战机上,都有象征击落击伤敌机数量的五角星闪耀。

抗美援朝战场上,“王海大队”参与空战81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荣立集体一等功,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

如今,虽然空战模式已发生很大变化,但“空中拼刺刀”精神在“王海大队”新一代飞行员心中依然熠熠生辉。他们正以“闻战则喜,英勇顽强,敢打必胜,有我无敌”的血性胆气,在建设世界一流空军的征程中闯新路、打头阵、当尖刀。

曾经,“王海大队”所在部队被某型导弹精确命中率低所困扰。这一“短板”怎么攻克、谁来攻克?时任“王海大队”副大队长王立主动担纲并立下“军令状”:保证“啃”下这块“硬骨头”!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尽快攻克这一难题,学原理、啃数据,那段时间,王立双眼熬得通红,困了就靠在椅子上打会盹,一本本资料被翻烂,一组组数据被验证。空地协同、精准操控、深度检测、机弹舱匹配……麻雀被一点点解剖。一帧一帧的视频回放,一次一次的模拟演算。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模拟发射,优化弹道数据,王立总结出外在因素与导弹发射之间的对应关系,找到发射导弹的最佳时机和修正偏差的有效方法,导弹命中精度大幅提升。

接下来的故事,没有出乎人的意料。当年底,王立随部队外出进行实弹打靶。他利用研究成果,发射导弹直击靶心。这精准一击,标志着该型弹药命中率有了新突破。

翌年盛夏,空军突防突击比武竞赛在大漠戈壁激战正酣。王立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自信地驾驶战机,准备以远程精确制导导弹突防攻击某目标。不料,天气突变,攻击条件接近日常实弹训练极限。与此同时,靶场传来消息:4个靶标刮飞3个,剩下一个,倒了一半。打,风险明摆着;不打,这种极限天气,是检验该型导弹实战性能的难得机遇。

“打!”王立跨上战机,加力起飞。一个“打”字,彰显的不是头脑一热的匹夫之勇,而是“王海大队”飞行员把“一切为打仗、时刻想打仗、敢于打硬仗、保证打胜仗”的孜孜追求,转化为不惧生死考验、出色完成任务的实际行动。

带着对这一导弹极限性能的研究数据,王立连续超低空突破对手层层截击。按事先规划的方案,以教科书般的战法,精确命中仅存的“半个”靶标,首创该型导弹极端恶劣条件首攻命中的纪录,并摘得比武最高桂冠——“金飞镖”。

“历史告诫我们,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空军,就无法守护和平的天空。今天,面对各种安全威胁和挑战,我们更应该‘敢’字当头,把尖刀磨砺得更加锋利!”从“王海大队”成长起来,如今已是“王海大队”所在旅参谋长的王立说,这几年他们在海上方向与外军飞机当面相遇日益频繁,每次都以专业的应对、果敢的气势,圆满完成各项急难险重任务。

新时代号角催征,“空中尖刀”今朝更锋利。夜间轰炸射击、海上对抗空战、战术空中加油……他们用一个个“首次”,展现新的风采;把载荷拉到最大、实弹打到边界、远海飞到尽远……他们用一项项纪录,续写新的辉煌。

文章作者:尚方 卢辉

摄影作者:黄振伟 师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