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国家级非遗项目将亮相文博会非遗·工艺美术·艺术设计馆
来14号馆,看“编织出来的瓷器”
■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1 福建永春制香。新华社发
2 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村民在制作苗绣。新华社发
3 贵州展团贵银产品。 受访单位供图
4 陇派掐丝珐琅作品。 受访单位供图
5 葫芦烙画。受访单位供图
6 滇瓦紫砂。受访单位供图
各位非遗爱好者,近期要想沉浸式、一站式欣赏到众多魅力无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第十九届文博会非遗·工艺美术·艺术设计馆绝对不容错过!
今年第十九届文博会非遗·工艺美术·艺术设计馆设在14号馆。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通过组织非遗保护、非遗振兴、非遗转化利用相关企业及个人参展,着重展示传统非遗项目、各地非遗文旅等内容,推动非遗活态保护、活态传承。唐三彩、油纸伞制作技艺、宣笔制作技艺、内画、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都将在此亮相。同时,展期还将配套举办“工艺美术进乡村助力推广非遗传统技艺”研讨会等活动。
今年文博会除了特设的非遗展区外,甘肃、贵州、山东、福建等展团还将带来极具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非遗爱好者将大饱眼福。
非遗展区 一站式目睹非遗之美
置身第十九届文博会14号馆非遗展区,你可以眼观瓷器之美,耳听编钟韵律,尽享华夏之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绞胎瓷,又名透花瓷,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采用独特的绞胎手工技法相间揉合制胎成型、焙烧而成。瓷器花纹由胎而生,内外相通,里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复制,被称之为“编织出来的瓷器”,因其表里如一的特质,也被誉为“瓷中君子”。
据东方文明(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极富地方特色的绞胎瓷,外观古朴典雅,采用太行山上特有的矸石和制瓷原料,绞胎瓷器花纹在制胎中预先形成,不事雕琢,浑然天成,成品瓷质韧性强,敲击声音清脆悦耳。绞胎瓷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工艺流程多,每道工序要求严格,是中国制瓷技术极其宝贵的一项文化遗产。
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滇瓦紫砂独有的紫陶特殊工艺,再加上滇瓦紫砂身上承载的文化内容,在质地、品相、文化内涵、实用功能等方面,都将传统的紫砂工艺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来到非遗展区,怎能不一睹滇瓦紫砂的芳容?滇瓦紫砂被陶瓷专家及陶艺爱好者称赞不绝,叹为“神奇的泥巴”“陶瓷界的云南味道”。据了解,滇瓦紫砂利用源自古滇王国江川的特有砂料,经破碎、球磨、压榨、炼泥、成型、修坯、擦水等工艺在1170摄氏度至1190摄氏度高温天然柴烧、纯手工精制、自然窑变出斑彩、不上任何釉料,呈现出一种五彩斑斓似釉非釉的特有金属效果。
在非遗展区内,本次展会还将展出一个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展品——天津陈氏葫芦烙画。葫芦烙画相传源于秦代,陈氏葫芦烙画是一项主要以葫芦作为烙画主体,以皮子、木板、竹子为辅的烙烫技艺。烙画作品构思饱满,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具有丰富的层次与色调,线条流畅,立体感强。
各地展团 带来极具地域特色非遗展品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宝库。据了解,甘肃展团此次带来了一幅掐丝珐琅藻井画,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陇派珐琅的高超技艺。甘肃展团还将甄选以天水雕漆、庆阳香包、白银精美铜工艺品、刻葫芦、夜光杯、马勺脸谱、洮砚、麦秆画、剪纸、皮影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成果,体现甘肃非遗文化魅力。
苗绣是中国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也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流传在贵州等地的苗绣有着不同的形式与风格。本届文博会,贵州展团以苗绣、贵银产品为重点,组织多家以非遗为重点的文化企业和产品进行展示展销,集中彰显贵州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独特魅力。产品包括贵银、蜡染、民族乐器、民族服饰、刺绣作品、蜡染文化创意产品、花丝镶嵌、漆器工艺品等。
如何让非遗“活起来”?这次山东展团给出了自己的尝试——让非遗破圈,用皮影戏讲述航天故事。作为济南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李娟以国家航天局的IP航小梦为原型,带来卡通皮影系列文创。此外,现场还将专门为孩子们编排航天主题皮影戏,并设计可以自己制作皮影的材料包,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孩子们探索太空的热情,让皮影真正走入人群,成为非遗破圈发展的典型案例。
据了解,为了让非遗更为年轻人所接受与喜爱,济南皮影在雕刻和着色工艺上走国潮路线,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特点,先后推出泉城系列皮影耳饰、胸针,国潮的西游系列数字藏品等。
如何才能真正沉浸式体验?今年,福建展团在“你未能触摸的福建”展区,特别通过数字化互动技术,让观众体验福建数字非遗传承。观众将现场体验雕版印刷、永春制香等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里蕴藏的匠心智慧,近距离感受福建多彩的非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