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海南省三亚市某社区与海军某部助力官兵稳固“后院”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董鑫 方侠 傅一博 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3-10-24 08:48:16

“军嫂学堂”开讲啦

——海南省三亚市某社区与海军某部助力官兵稳固“后院”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董  鑫  通讯员  方  侠  傅一博

“军嫂学堂”学习场景。董  鑫摄

“父母是孩子的家庭教师,但不是什么事都得按照父母说的来,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前不久,在海南省三亚市某社区“军嫂学堂”上,教育专家针对家庭关系处理进行互动式授课,军嫂门哲旭深受启发。

那段时间,门哲旭的婆婆住院,丈夫在单位值班,家里大小事务都由她一人操持,压力与焦虑,让她和孩子因学习问题发生矛盾。

“孩子,是妈妈对你要求太严了,今后我会尊重你的意见。”“妈妈,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也要体谅您……”亲子身份互换游戏结束后,在专家引导下,门哲旭和孩子敞开心扉、消除误解。

该社区是一个大社区,居住着不少海军某部军属。为帮助军属妥善解决生活琐事,促进军人家庭和谐,社区与该部联合打造“军嫂学堂”学习交流平台。

“后方稳则前方固。”社区党支部书记、军嫂李丹是“军嫂学堂”的发起人之一。谈及开设“军嫂学堂”的初衷,她不由地打开话匣子。

“我家孩子眼看要到学龄了,可去哪里上幼儿园还没着落。”“刚来到这座城市,感觉一切都很陌生。”“社区文化活动少,节日气氛太淡了……”作为社区管理者,李丹每天要和居民打交道,听到了许多军嫂的“吐槽”。同为军属,她理解军嫂的不易,总想帮大家排忧解难。

一天,在和几位兴趣广泛、性格开朗的军嫂聊天时,李丹受到启发:“何不通过组织活动,让军属聚在一起学习的同时,唠唠家常、说说心事,哪怕问题暂时得不到解决,情绪也能得到一定疏解。”

自2021年起,李丹开始组织社区军嫂参加亲子、科普等活动。今年初,李丹与该部宣传科取得联系,提出让军嫂活动常态化、阵地化的想法,得到该部领导大力支持。

后来,在军地共建下,一个专门供军嫂学习交流的场所——军嫂学院,“落户”社区二期活动中心。4月26日,李丹在社区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军嫂学堂”开班啦!》。

军人与家人团聚的时候不多,对于能有多少人参加“军嫂学堂”,李丹心里没底。没想到,第一期活动就有30多个军人家庭参加,这让她信心倍增。

李丹介绍,“军嫂学堂”已服务千余人次,除了普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展技能培训。

军嫂郁淼性格有些内向,刚到社区时,面对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深感疏离。丈夫执行任务不在家时,她就“窝”在家里很少出门。

一次外出散步,郁淼听到小区广场上传来阵阵欢笑声。“走近一看,是‘军嫂学堂’在上手工编织课。一位嫂子认识我,热情地把我拉过去学编织。跟着老师的步骤,我做出一顶精美又实用的草帽。”在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中,郁淼与军嫂们交流互动,融进了欢乐的海洋。

此后,郁淼常到“军嫂学堂”学习。上半年,郁淼和其他军嫂一起带孩子到部队参观,对“另一半”的工作有了更直观更全面的了解。大家交流时,郁淼说:“夫守海疆我守家。爱,要同向同行。”

与军嫂郁淼的性格不同,军嫂谢亚娟性急如火。

“我和我丈夫性格都比较急,一点小事就可能引发争吵。”谢亚娟说,过去,她忽略了丈夫工作的特殊性,没有意识到他的压力,争吵时从不肯先“低头”。在上了“军嫂学堂”几期家庭情感课程后,她尝试自我改变。

“现在我俩一‘顶牛’,我就默默告诉自己要克制,先给各自10分钟的冷静时间,等他气消了,我再和他沟通。”谢亚娟现在和丈夫的相处方式,是她咨询情感专家并结合实际摸索出来的。

“‘军嫂学堂’让谢亚娟像换了一个人。”一位军嫂说,谢亚娟如今已是“军嫂学堂”心理课的“课代表”。

“军嫂学堂”也在改变着官兵。

“要不是妻子的开导,估计我已经脱下军装。”谈及晋升高级军士时的情景,三级军士长万家和记忆犹新。

2021年底,该部高级军士留队名额有限,万家和负责的工作也遇到难题。有几组实验数据,他反复检测都不能通过,也找不到问题根源。一来二去,万家和打起“退堂鼓”。

调休时,他向妻子吴洋流露打算退役的想法。吴洋没有当即表态,而是利用“军嫂学堂”学到的心理疏导方法,耐心地引导他说出担忧,并宽慰他安心服役,不管结果如何,都会无条件支持他。这让万家和受到鼓舞、重燃斗志。

“‘军嫂学堂’不仅在改善家庭关系方面发挥作用,还解决了不少实际难题。”李丹说,他们开展军嫂互帮互助活动,听取军嫂意见,积极完善孩子上下学接送、老人住院看病、小区水电维修等配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