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江海潮涌 奋楫扬帆丨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3个“微镜头”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佟欣雨 于心月 责任编辑:王韵
2023-12-14 06:40:06

江海潮涌 奋楫扬帆

——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3个“微镜头”

■解放军报记者 佟欣雨 于心月

写在前面

东海之滨,大江奔涌。一片35.8万平方公里冲积平原上,激荡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音”。

2018年11月,习主席出席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时郑重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5年后,习主席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调:“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对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意义重大。”

“轨道上的示范区”呼啸而来,“区域一体化的样板间”火热施工……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演绎高质量发展的协奏曲。让我们透过3个微镜头,看一看5年间长三角绘就的高质量发展“同心圆”。

 今年6月,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正式投入运营,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实现无缝换乘。长三角核心城市间首次实现地铁系统跨省互联互通,进入地铁同城化时代。新华社记者 李 博摄

三地交界处项目审批只盖一个章

一座绿色发展的“样板间”

从空中俯瞰,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行政界线交汇于一点,同时也是沪苏浙三省市的交界点——太浦河河道中心。

曾经因为共同的水患,三地协力开挖太浦河,接力治理半个多世纪。如今,太浦河河心的一汪碧波之上,一座四合院布局的方形院落初现雏形。这里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水乡客厅”,也是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的“会客厅”。

在规划方案中,沪苏浙皖在院子四角各有一个主题展示空间,院子中心正是“长三角原点”。4个空间通过横跨水上的步行桥相连,实现省域交界地跨区域互连互通,“一刻钟走过沪苏浙”即将由设想变为现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段进,是“水乡客厅”概念的提出者和规划师。“一体化发展,就需要把边缘缝合成一个整体。‘水乡客厅’是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成就直观可见的集中展示区,相当于‘缝合’长三角的第一粒纽扣。”段进说,“扣上这粒纽扣,就能释放‘1+1+1+1>4’的效应。三省一市在这里都有活动场所,大家交流合作、实现共赢。”

如果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长三角一体化的“试验田”,那么“水乡客厅”项目就是示范区的“样板间”。项目建设中首创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将为省际毗邻区域跨域项目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项目审批文件上清晰的“一个章”,透露出建设理念上的统一。针对跨省域项目审批存在的难点痛点,在前期工作中,示范区执委会协调统筹,不断探索形成全流程一体化审批新模式。此次“水乡客厅”建设中,吴江、嘉善委托青浦相关部门,对设计施工招标、建筑设计方案、施工许可审批、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监管等跨省域项目建设进行一体化审批。原来一个事项“三个文件三个章”,优化为“一个文件一个章”。

在此框架下,“水乡客厅”项目陆续完成包括“一张蓝图管全域”“一套标准管品质”“一个平台管实施”“一个主体管开发”“一体化制度管治理”在内的“五个一”制度设计。例如,在“一个主体管开发”中,三地建立“共同账”制度,两省一市同比例出资、同股同权,合作成立企业建设运营,把“蛋糕做大”后,再进行跨域财税分享。

“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一体化制度创新是示范区的核心要义。长三角地理空间的“几何原点”,正逐步成长为生态绿色一体化的“发展原点”。

一流科研院所签约落户县级市

一条4小时车程的产业链

12月4日,在全国最大的汽车出口码头——上海外高桥港区国际汽车码头,3000余辆国产汽车整齐排列,准备发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一辆新能源汽车从下单到下线的旅程有多久?长三角的“造车版图”显示,只需4小时。

芯片、软件等组成的汽车“大脑”,来自上海;作为“心脏”的动力电池,产自向西约200公里外的江苏常州;完成“身体”的一体化压铸模具,来自向南200余公里外的浙江宁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5年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长三角逐步集聚,新质生产力随之加快形成。一辆新能源汽车从硬件到软件、从设计到生产,都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完成。

新能源汽车的“4小时产业圈”,正是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生动缩影。

长三角经济腹地广阔、产业丰富,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众多知名企业,形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是我国经济发展极具活力的区域。

江苏省溧阳市,一座常州市下辖的县级市,2018年迎来科技创新“国家队”——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签约落户。

“得益于研究中心的磁场效应,方圆几公里内集聚了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等10家高端科创平台,近100家各类研发机构。”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名院士和研究员带领团队在此攻关,看中的是“这里离产业近”,瞄准的是科技成果转化和前沿技术研发。

以动力电池产业为例,自中心建立以来,溧阳已集聚6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链式发展”格局。如今,溧阳已站上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风口,阔步迈向千亿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在这里,可以打通产学研全链条。”在当地一家新材料企业负责人罗飞看来,作为研究中心孵化的企业,正是高端科创平台提供的创新土壤,助力企业加快自主创新,研发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厚植产业生态,收获枝繁叶茂的“热带雨林”。在此前举行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长三角勾画出一个新目标: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汽车制造业基础雄厚、创新研发人才集聚、信息技术发达,再加上充电设施日益完善、应用场景不断扩展,这些都为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奠定良好基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说。

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协同立法

一张跨省通用的“一卡通”

11月13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工作的刘女士走进杭州图书馆,在文学类借书区选了一本小说。在图书馆的自助借书机前,她掏出“长三角社保卡”,轻点屏幕上的“借书”按钮,按照操作流程,不到1分钟就完成借阅。

刘女士的老家在江苏省南京市,在杭州工作期间,她实实在在体会到“长三角一卡通”的便利。“只要是长三角地区,不管在哪座城市,都可以一卡通用。不仅能异地借书,还能乘公交,去公园、博物馆以及就医。”

一张卡走遍长三角,多项公共服务一卡通办,这让长三角2.36亿人口享受到“同城待遇”。“长三角一卡通”诞生背后,是区域协同立法在民生领域的新实践。

身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庞云华2021年当选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人大代表。

庞云华一直记得,自己在金泽镇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座谈会上的发言。那天下午,大家齐聚一堂,就《上海市推进长三角区域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规定(草案)》建言献策。庞云华提出:“希望凭一卡通能进入长三角区域内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

庞云华的建议很快被采纳。2022年9月下旬,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同步审议通过《推进长三角区域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规定》,自10月1日起同步施行。这意味着,在长三角区域内,以社会保障卡作为载体,率先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以及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金融服务等领域,实现一卡多用、跨省通用。

“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共同为‘一张卡’立法,是社会保障卡领域首部协同立法的探索尝试。”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阎锐表示,近年间长三角协同立法逐步向纵深推进,向经济、民生等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拓展。协同立法的探索依然在路上,需要三省一市地方人大先行先试、创新实践。

如今,三省一市居民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长三角人”。早出晚归跨省上班的日常,进一扇门办四地事的便捷,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上海专家看病,说走就走随处可落脚的惬意晚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5年来,“长三角人”由“好邻居”变“一家人”,一体化画卷正在绘就幸福民生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