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辽宁省文旅厅发布的《办事不找关系指南》引发关注。据报道,该指南包括部门权力事项清单、办事不找关系路径、合规办事业务指南、违规禁办事项清单、容缺办理事项清单等多个部分。可以说,辽宁省通过“广而告之”的方式,全面公开办事流程,直击群众办事难的痛点堵点,回应了长期以来大家“去哪办”“找谁办”“怎么办”等疑问。
问题是工作的导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得快不快、实不实、优不优,最能看出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状态如何。固然,老百姓办事难的原因有诸多方面,比如程序复杂、材料繁琐,但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工作人员作风不正、行为失范、缺乏担当。
时下,有些地方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特别是少数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不能正确地认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问题,习惯于高高在上,将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视作管理关系而不是服务关系,不会换位思考,更没有将心比心。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对群众的需求置若罔闻,往往只说“不行”,而不解释“怎么样才能行”。如此一来,不仅寒了群众的心,疏远了干群关系,还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群众的需求、群众反映的问题有时看似是一件件“小事”,但有些确实是群众心中的“大困难”,体现着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期待。习主席曾生动形象地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可见,每一名党员是否担当作为,是否履职尽责,事关百姓切身利益,事关民生福祉。
口号喊得响亮不如把事办得敞亮。群众最怕的是形式主义,最盼的是真解决问题。回望历史,解决老百姓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共产党人一直放在心上。1932年,毛泽东同志赴洋溪村调查农业生产情况,途经一座残破的小木桥,人走上去非常危险。他对同行的同志说:“党的干部一定要急群众之所急,不能因为其他工作忙,而忽略群众的基本的生活问题。”于是大家齐动手,短时间内建起一座稳固的新木桥。再比如,1954年,为了解决群众反映的北京市公共汽车拥挤问题,周恩来同志带着身边工作人员从北京图书馆站上车,在拥挤的车厢里和乘客们攀谈,询问大家住在什么地方、每天上下班需要多少时间,在北京城转了大半圈,回来便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和制订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解决了广大职工上下班乘车难的问题。这些事情虽小,却彰显了共产党人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的决心。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近年来,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地方和部门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不断创新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的服务方式,进一步提升群众在办事过程中的便捷度、满意度。从“马上就办”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再到《办事不找关系指南》,为的就是压实责任,真抓实干解民生之忧,做到群众的需求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连日来,全国各地各部门把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同推动本单位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持续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相关部门主动作为、躬身为民、真情对待群众、真心服务群众的鲜明导向。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最公正的阅卷人和评判人。为民办实事没有休止符,人民群众向往什么,就努力实现什么。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真正了解群众的需求是什么,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用心用情做事,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让大家办事不再难,感受到新变化新成效,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就是最好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