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科研人员要学会坐“冷板凳”,社会各界也要给予“热支持”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 作者:雷少逸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3-05-30 18:47:57

这几天有关中国科技发展的好消息频传。

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当天,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是载人航天工程今年的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个载人飞行任务。

而就在昨天,我国官宣载人登月计划。“近期,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消息一出,网友直呼,“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不仅如此,两天前,C919也圆满完成首次商业航班飞行,这标志着中国民航运输市场首次拥有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喷气式干线飞机。一时间“C919首次成功商业飞行”登上热搜榜。不少网民感慨,“希望更多的C919飞行在祖国的上空”。

令人骄傲的成绩背后,是中国不断增长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随着航天梦想一步步照进现实,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中国航天为什么能?答案就写在自主创新的密码之中。正如习主席所强调的,“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但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轻轻松松成功。一项项科研成果、科技创新的背后,无不是科技工作者默默研究、潜心钻研的结果。就像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所说的,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正是一代代航天人锲而不舍、积极探索,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也正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甘坐“冷板凳”,苦心钻研,我们才能够攻克无数技术难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推动一系列复杂艰巨的航空航天任务成功实施。

何为“坐冷板凳”?说白了就是能够长期坚持做寂寞清苦的工作,放下对名利的追逐,在工作中保持饱满的精神和积极的态度,进而真正把工作做实做好。搞科学研究从来就不是几日的付出,更不是一时的兴起,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孤独、下得了苦工,久久为功,方能有所收获。林俊德致力核爆炸研究,扎根大漠52年默默奉献,生命的最后依旧坚持为国工作;黄旭华搞核潜艇研究,隐居荒岛30年,如他所说,“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带领团队默默无闻潜心研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试验,在历经数百次失败后,才最终品尝到成功的果实,获得世界级殊荣;C919项目技术难度之大、组织协调之复杂、验证项目之多,超乎想象,成功的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攻关……

无数事实证明,保持好奇心而非功利心,往往更能指引科技工作者实现“从0到1”的突破。也只有厚植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投身科学的沃土,不务虚名,埋头深耕,才能攻克科技创新领域的一道道“娄山关”“腊子口”,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

当前,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前景无限光明,但也有一些科技工作者存在作风浮躁的现象:他们有的急于求成,今天投入,明天就想见效,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有的把科技创新当作“敲门砖”,整天忙于跑项目、要经费、报成果,纠结于所谓的待遇、头衔;有的投机取巧、全力“灌水”,只求数量、不顾质量,甚至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这些乱象不仅违背了创新精神,严重影响科技事业的扎实推进,也不利于形成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氛围。试想,如果科技工作者成天醉心名利,忙于应付科学研究之外的事,那么还能有多少时间潜心研究、有多少精力攻坚克难?

科研本身是一项非常纯粹的工作,同样需要一颗不吝付出、坚守纯粹的初心。习主席强调,要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这就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在重大理论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上久久为功,把自身的科学追求融入伟大的事业中去。

当然,要让科技工作者敢坐“冷板凳”,也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心无旁骛、适合潜心钻研的科研环境和社会氛围。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各界给予“热支持”,一方面要提高科研人员的薪酬待遇,让他们不再为一些物质利益而分心,集中精力做好科研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更加正向、科学、公平、公正的科技评价体系,从创新源头破解长期以来科技成果供给质量低、人才评价体系僵化单一、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等瓶颈问题,创建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动态评价机制,以此激活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涌动,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战场。在科技强国的赛道上,我们还有很长很远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目标要实现。过去,我们的科学家敢为天下先,收获了创新的自信和底气。今天,我们更要勇闯“无人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厚植自立自强的信念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