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人才培养不能陷入“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怪圈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 作者:苏健 责任编辑:益西拉姆
2024-02-28 08:17:13

近日,军报刊发了一篇名为《培养人必须大胆使用人》的文章,主要讲述了一名班长对年纪小、经验少的年轻士兵不托底,在各项任务活动中,习惯性地选派经验丰富的老兵参加。然而,在一次单位组织的岗位技能比武中,因人手短缺,年轻士兵无奈被推上前台,但令班长没有想到的是,年轻的士兵荣获第5名的好成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看起来并非“尖子”的那些人,如果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他们也能带来亮眼的表现、收获不错的结果。因此,领导干部在所属人员的培养和使用上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胆量。

“年纪小”“经验少”“能力不够”“容易出问题”等,是一些领导干部在人员使用上常常顾忌的问题,他们有的认为年轻人过于稚嫩,难以担当大任;有的对人员的评价略显武断,出现一次问题、表现一次不佳就给他们贴上“能力不行”“难堪大用”的标签。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保证工作质效,习惯性地将那些不太出众的人排除在外,而把工作交给年龄较大、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得力干将”承担。

其实,“能者多劳”并无不妥,但以此为由出现“能者过劳”、能力较平的人得不到锻炼的情况,就显得有些得不偿失了。受工作经验和能力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工作成效存在差距在所难免,但如果因此而选择放弃使用经验欠缺、能力稍平的人,那无形中就给大家划分出了“三六九等”,就会降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长此以往,单位的人才建设就会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两极分化,陷入人才培养的怪圈。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不少管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总是抱怨人不够,细究起来其实是单位人才不够的问题,根子在于一些领导干部总是想一步到位找到培养好的人才,却不愿意脚踏实地、耐心地培养人才。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历练的平台、一定的时间和试错的空间。习主席曾强调,“要多选一些在重大斗争中经过磨砺的干部,同时要让没有实践经历的干部到重大斗争中去经受锻炼,在克难攻坚中增长胆识和才干。”成长成才并非“得力干将”的专属,领导干部要用发展的、信任的、鼓励的眼光看待那些非“尖子”,让他们在重点工作中去挑大梁、在复杂情况中去学经验,为他们卸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顾虑,激发他们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热情,如此才能出现人才涌动的生动局面。

人的培养和使用要“因地制宜”,让合适的人处于合适的岗位上。俗话说: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领导干部要有识人的眼光,善于发现所属人员身上的闪光点,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同时,人员的使用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频繁更换人选或者调动岗位,要着眼长远、谋划未来,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成长环境,如此才能让大家在适配的岗位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章开头那位班长所在的旅,发现问题后果断“对症下药”,区分不同岗位专业,结合官兵愿望目标、能力素质,指导基层营连为每名官兵量身定制成长路线图,并积极为战士提供舞台,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特长。如今,在该旅“人人可成才”成为官兵共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日益浓厚。

当然,一个人的成长进步,除了组织的培养外,自我努力也必不可少。每个人都要尽快补齐短板,提高能力素质,成为真正让组织放心托底的人。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深入,基层官兵拥有了更多成长进步的机会。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所属人员积极提供正向引导和广阔舞台,努力推动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育人成才的“炉火”越燃越旺。

作者 / 苏  健     

校对 / 李晓艳  李妍妤  陈虹君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系钧正平工作室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