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老兵张崇岫获终身成就奖:“荣誉属于浴血荣光的志愿军”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潘娣 责任编辑:张硕
2023-06-26 17:35:31

抗美援朝战地摄影记者张崇岫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

“荣誉属于浴血荣光的志愿军”

6月18日,张崇岫在第十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温  沁摄

中国国防报讯  记者潘娣报道:6月18日,第十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开幕仪式暨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94岁的抗美援朝战地摄影记者张崇岫获得中国文艺界最高奖项——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当老人上台领奖时,现场观众起立鼓掌,向这位老兵致以崇高敬意。

前一天傍晚,张崇岫和同行人员从合肥南站乘坐G3196次列车前往三门峡市。这是他第一次乘坐高铁。

提前得知张崇岫要乘坐此次列车前去领奖,列车长特意为张崇岫和随行人员锁定商务座区域,并准备好毛毯、食物、水等物品。

“这就启动啦?”“车站建得真气派!”一路上,张崇岫目不转睛望向窗外,发出感叹:“这高铁真平稳,和在家一样!”

在张崇岫记忆中,最让他难忘的坐火车经历,在1950年冬天。

那年10月,他跟随志愿军第九兵团二十七军坐上绿皮车,从山东曲阜出发,前往中朝边境。一路上,穿着春秋装的张崇岫和战友们觉得越来越冷。由于当时运力有限,在沈阳皇姑屯车站补给时,每人只领到一顶棉帽和半身冬装御寒。然而,当绿皮车行至鸭绿江边,张崇岫和战友们不顾严寒,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

时年21岁的张崇岫,是安徽巢县(现安徽省巢湖市)人。13岁那年参加新四军七师巢南游击队,1948年,被调至东线兵团政治部新闻训练班学习,分配到新华社九兵团分社搞摄影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战地记者生涯。

“我的摄影技术真正成熟,是在抗美援朝期间。”入朝随军作战的两年多时间里,张崇岫携带一部相机、几十卷胶卷,先后参加第二次战役新兴里战斗、长津湖战役、第五次战役江口洞战斗、强渡昭阳江等,拍摄了上千张照片,留存了人民军队战斗史上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的宝贵影像档案。

“在硝烟弥漫的抗美援朝战场,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畔,在滚滚东流的昭阳江上,他挎着枪,端着照相机,同战友们一起,迎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冲向火线……”颁奖典礼现场,听到张崇岫的颁奖词,台下观众报以热烈掌声。

手捧奖杯和证书,张崇岫感慨:“我没想到,当年拍的照片能为我带来这么大的荣誉,这份荣誉属于浴血荣光的志愿军。”

6月18日,张崇岫的战地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艺术节上展出,他向参观者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温  沁摄

“这是我当时去拍的大坦克……”仪式结束,张崇岫来到“启航新征程 金像铸辉煌”为主题的摄影展览参观。一幅幅照片,让他的思绪回到70多年前。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围在张崇岫旁边认真聆听,跟着张崇岫的声音回望那段血与火的战斗岁月。

“面对生死,您怕过吗?”在照片墙前,经常有参观者问,张崇岫总是一样的回答:没有怕的,所有战士都没有怕的。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张崇岫到原济南军区政治部摄影组工作,1958年春,转业回老家合肥工作,历任《安徽画报》摄影副组长、《安徽日报》社摄影组副组长、安徽省文联办公室副主任,一直用镜头捕捉经济社会建设的火热场景。退休后,张崇岫将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摄影作品整理成《张崇岫摄影作品集》,让更多人通过照片了解曾经的历史。

不少曾看过摄影作品集的摄影爱好者得知他要来此次艺术节,专门买上鲜花带上纸笔,请他签名祝福并合影留念。

“张老您下次展览我一定要去看!”“祝张老身体健康!”6月18日,活动结束,张崇岫乘坐从三门峡南站到合肥南站的G1880次列车回家。返程路上,他感慨地说:“希望发挥好战场影像的红色教育作用,用这些影像作品讲好志愿军战士的战斗故事……”

扫码观看 颁奖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