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铭记比语言更有力丨为烈士寻亲 让忠魂归根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单慧粉 杨福江等 责任编辑:王韵
2023-12-20 07:08:58

为烈士寻亲 让忠魂归根

■单慧粉

总有一些时间节点,会把思念放大。

又到年末岁尾。一场纷扬的大雪,带去英名墙上的尘灰,英烈的名字愈显闪亮。

一个个名字背后,是一双双盼归的眼睛。对烈属来说,思念、等待,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为了这一个个弥足珍贵的名字,有人几十年如一日守护在烈士墓旁,有人奔走在为烈士寻亲的路上,有人把散落星光聚成精神火炬,有人把浓浓暖意注入烈属心房……无论何种方式,都是崇敬英烈的生动注脚,都是铭记历史的清晰回声。

2023年10月26日,一个名字,像一粒神奇的石子,在陈玉静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他激动得难以言表:“真没想到,历经78载终于找到了大伯陈家标。我大伯为了国家献出生命,国家没有忘记他……”

的确,铭记比语言更有力。为烈士寻亲,让忠魂归根,是对烈士亲属的慰藉,也是对烈士的深切缅怀。

为烈士寻亲的难度大不大?

战火的洗礼与岁月的推移就像一层层雾霭,让大量烈士信息“看得见却摸不着”,为烈士寻亲就是一关接一关地破解“密码”。“有时候过了一关又一关,最后一句‘搬家了’,就会让我们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一名寻亲工作者坦言。

为烈士寻亲的力量强不强?

寻找的路上不乏“同行人”。因为同一种情怀,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聚到一起。他们跋山涉水,只为印证某条模糊的线索;穿越大半个中国,只为寻找某位可能知晓线索的人。

半个多世纪日月流转,几代人梦中的想念,一句“找到了”,让牵挂终于得以安放。惊讶、激动,而后或许是一丝丝的不敢相信。于他们而言,本已无望之事,终于迎来转机。这转机,是一场精神上的双向奔赴,是一种落叶归根的慰藉。

为烈士寻亲的过程中,我们还在寻找什么?当看到在烈士墓碑前痛哭的烈属、前来致敬缅怀的青少年,或许能得到答案——我们寻找的不仅是“团圆”,还有那穿透时空的精神、甘愿舍弃小家甚至生命的信仰。

正如于都河畔英名墙上的碑文所写:“岁月沧桑,烈士之遗骨无以觅焉,唯余英雄事迹,为后人念也。”

照亮英烈回家的路

——江苏省盐城市做好烈士褒扬工作纪实

■杨福江

左图:江苏省盐城烈士陵园解说员为小学生讲述红色故事。史永丽摄 右图:江苏省盐城市革命烈士纪念碑。史永丽摄 制图:扈  硕

冬日暖阳,映照碑塔;苍松挺立,肃穆庄严。

查看纪念碑、烈士墓区、烈士事迹陈列室等10余处烈士纪念设施,是江苏省盐城烈士陵园管理处工作人员朱春萍日常的事。

12月3日,习主席赴盐城市参观新四军纪念馆。他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激励,更是鞭策。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传承好英烈精神,我们责无旁贷。”站在烈士英名墙前,朱春萍坚定地说。

“畅通为烈士寻亲‘最后一公里’”

“好似活着的他站在我面前,等着我带他回家。”10月26日,富春江畔,金家山巅,望着浙江省杭州市富阳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英名录”上大伯陈家标的名字,陈玉静难掩内心激动。

延续78年的思念、接力40年的找寻,这场跨越山海的“团聚”,终于尘埃落定。

富阳区新登战役纪念馆烈士英名墙上记载:“陈家标,1921年出生在江苏东台(今属大丰区大桥镇),1940年参军,1941年入党,1945年在新登永昌牺牲。”

“陈家标烈士是我们走访新登战役纪念馆时发现的,共有19位盐城籍烈士安葬于此,这对我们开展工作是莫大的鼓励。”盐城市大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吴汉钧说。

为烈士寻亲工作开展以来,盐城市建立“市县褒扬系统+镇村服务站”寻亲队伍,充分发挥县镇村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优势,畅通为烈士寻亲“最后一公里”。市烈士陵园管理处创新“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社会各方力量”合作工作模式,联合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民间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合力为烈士寻亲。

“找到了!找到了!”前不久,该市寻亲工作微信群沸腾了。通过发动各镇(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寻找,联系民政局区划地名科查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确认,志愿军烈士徐清禄是建湖县武陵村人,并顺利联系上烈士的外孙张健。张健至今还保存着当年政府邮寄的外公的负伤证明。虽然年代久远,泛黄的证书上依然清晰地记录着烈士生前的战斗经历及负伤情况。

“我外婆叫金同秀,比我外公小两岁。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外公参军离开家乡,外婆一个人含辛茹苦把母亲养大,63岁病逝。”提起外公外婆,张健的眼眶湿润了,“我们希望能早日去外公墓前,献上一束迟到的鲜花。”

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拥军褒扬处负责人介绍,自2022年10月至今,他们已为53名外省市在盐城牺牲的烈士找到亲人,为613名在外地牺牲的盐城籍烈士找到安葬地。

“一定将这些红色文物保护好、运用好”

近日,一场简朴的捐赠仪式在盐城烈士陵园举行。钱相摩烈士之子钱一呈将父亲生前记录的战地日记等资料,捐赠给烈士陵园。“盐城是父亲的家乡,把他的遗物留在这里是物得其所,我们放心。”钱一呈说。

钱相摩烈士,原名钱宝善,1920年7月生于盐城市阜宁县,1944年春参加革命,1949年5月在上海英勇就义,时年29岁。

“战地日记等资料真实记录了一个普通青年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主义战士的心路历程,不仅丰富了馆藏内容,也为陵园用好红色资源、开展烈士事迹研究提供了支持。我们不会辜负烈属的期望,一定将这些红色文物保护好、运用好。”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说。

不止步于“找到了”,加强红色文物保护工作,补充完善烈士信息,同样是烈士褒扬工作的重中之重。

盐城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吴耀多年从事烈士褒扬工作。见笔者来访,他从办公桌上拿起一份《革命烈士英雄事迹专辑》,上面详细记载了陈宗法烈士的生平事迹。“原先一直没有陈宗法烈士的事迹介绍,他的碑文是空白的,这成了我的心病。”吴耀坦言。

“一定要为烈士把碑文补上。”吴耀暗下决心,“这几年,我走访多地的档案馆、烈士陵园、纪念馆,查阅上千份档案资料。由于老档案是油墨印刷,我的脸上、手上常常是黑黢黢的,妻子忍不住嗔怪我找档案找得‘发痴’了……”

一次偶然机会,吴耀结识了20多年致力于新四军老战士走访和盐城革命历史资料收集研究的寻亲志愿者刘迎春。从他那里,吴耀获得一份陈宗法烈士的生平资料。

“陈宗法,男,汉族,江苏盐城人,1927年生,1941年春参加区队、县队,1945年秋部队改编后加入主力部队华东野战军十二纵队,同年在部队入党……”如今,在烈士墓区第四排第三位,陈宗法烈士和其他烈士一样,有了完整的碑文。

“我的心愿终于实现了,能为烈士做点事,是我的荣耀。”吴耀说。

“纪念是为了传承,传承是最好的缅怀”

“像,太像了,和我梦里见到的一样……”今年7月,东台市富安镇79岁的王春华眼含热泪,接过父亲王应时的画像。王应时是我党的一名地下党员,1947年2月被捕后遭敌人杀害,年仅26岁。烈士生前没能留下照片,为父亲画像成了王春华埋在心底的愿望。

为完成烈属心愿,盐城市人物画院副院长武凯军以烈士相关记载信息和战斗故事为依据精心绘制,还原烈士音容笑貌。目前,他已为富安镇35位烈士完成画像。

由于烈士可参考信息少,为画像工作增添了不少难度。今年5月,富安镇邀请东台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帮助寻访烈士后人和亲友,将烈士战斗故事整理成详细文字。在与烈士家属取得联系后,他们参照烈士后代讲述,同时翻阅军史档案进行佐证,努力还原烈士生前场景。

最难画的是细节。“有的烈士是机枪手,有的是指挥员,由于身份不同,他们手里拿的枪也不同。”为了让细节更真实,武凯军查阅了许多兵器书籍。经过一遍遍调整打磨,一次次推翻重来,终于让烈士画像与家属“见面”。

“纪念是为了传承,传承是最好的缅怀。”在盐阜革命老区,卞康全一家三代为烈士守墓的故事家喻户晓。很少有人知道,卞康全有写工作日记的习惯,一写就是13年。自2010年3月15日起,卞康全开始记录与五条岭烈士陵园相关的事,哪家单位来祭扫,哪所学校来进行红色教育,哪怕当日没事也要写一笔“今日无事”。

行者不孤。在盐城,还有许许多多像武凯军、卞康全一样的人,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告慰英烈。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是这片热土的主旋律之一。在该市,以烈士名字命名的镇(街)、村(居),共计128个。

一座城,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在昭示未来。

跨越岁月山河的情

——黑龙江省鸡西市多方力量为烈士寻亲纪实

■张  辉  赵炳博  刘婧斯

左图:黑龙江省鸡西市组织烈属集中祭扫。张广强摄 右图:志愿军烈士史第国的亲属在墓前祭奠。张广强摄 制图:扈  硕

黑龙江省鸡西市梨树区本无山,但有一座被当地人称为“东山”的高地,它是梨树人心中最高的“山”。

“因为这里安葬着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在梨树后方医院抢救无效牺牲的157位革命烈士。”居住于此的义务守墓人孙立说,“今年,政府发动志愿者为35位烈士找到亲人。如果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157位烈士都和亲人‘团聚’,我这辈子就圆满了。”

从父亲孙延明手中接过接力棒,再到交给女儿孙佳媛,孙家三代人已义务守护梨树东山烈士墓70余载。

岁月归山海,山海藏敬意。

跨越半个多世纪,烈士们在等着回家,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烈士临走前念叨最多的是‘想回家’”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作为大后方,黑龙江省铁路沿线相继建起一座座接收伤员的后方医院。

“我家住在梨树医院旁边,那时我爹帮忙从火车上抬伤员,我妈给医院洗床单和绷带。我爹总邀请伤员们来家里吃苞米,和我家最熟的是老李。”孙立说。

孙立口中的老李叫李安民,他和这个家的不解之缘还要从一次抬伤员说起。

“当时担架不够,老李坐在一旁等。那时,他的双脚已经冻伤,直流黑水,却一声也不吭。我爹看着心疼,便把他一路从火车站背到医院。打那以后,他总来我家。”孙立说。

因伤情过重,李安民的双脚截肢了,他告诉孙延明:“虽然没有了脚,但我还有命啊,比那些牺牲的战友强,过段日子我就能回家了。”后来,李安民的伤口发炎,整条腿都截肢了,他依旧乐观,“还有命留着回家就行”。直到最后一次,他来到孙家说:“老孙,我可能回不去了,今天来看你一眼,把我的军功章送给你留个念想吧……”

这枚军功章,孙家人保留了70多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烈士李安民的侄孙女李琴从四川省叙永县赶来祭扫。看到军功章的那一刻,她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泪如雨下。此情此景,让孙立也红了眼眶,他在心里默默对已去世的父亲说:“爹,您看到了吗?老李带着军功章‘回家’了。”

“父亲曾告诉我,许多烈士临走前念叨最多的是‘想回家’。然而,受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不少烈士因医治无效牺牲后,便留在了梨树,这一转眼就过了70多年。”孙立说。

李安民烈士牺牲后,孙延明经常到墓前看看,帮着除除草。当看到其他烈士墓上的草也长得很高,孙延明便把所有烈士墓上的草都清理干净。后来,他便义务看护这些烈士墓。父亲年迈后,孙立接过接力棒,继续守护烈士墓。

11月13日,寒衣节。孙立按照当地习俗祭奠烈士,每到一座墓碑前,他都要捎上一句话:“您们放心,国家给您们找亲人,总有一天每个人都能回家。”

“每位烈士的身后,都有一份长长的思念”

“哥哥,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找你。每逢过年过节,家里人都给你准备碗筷,咱娘的眼睛都哭瞎了……”7月27日,梨树区革命烈士陵园,吴伟泉跪在烈士吴东泉的墓碑前,诉说着几十年的思念。

当天,梨树区革命烈士陵园组织烈士亲属集体祭扫。从吉林、重庆、广西、贵州等地赶来的烈士亲属,喊出多年来未曾喊出口的那一声声“爹爹”“爷爷”,心中积攒许久的思念随着泪水倾泻而出。70多年的思念、70多年的呼唤,让冰冷的墓碑有了温度。

“以前我和谁都没提过,如果父亲还在,我小时候就不会过得那么苦啊!”烈士杨清河的儿子抱着孙立痛哭着说。

“团聚”得益于各方努力。去年以来,鸡西市成立寻亲工作专班,通过寻亲信息平台发起“百封函”行动,发函给全国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志愿者组织,寻亲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

今年年初,守墓人孙立为烈士寻亲的一段视频,在社交平台广泛转发。山东蓝海救援队民间寻亲组负责人郭延锋看到视频后,辗转联系上孙立。

“孙大哥一家接力守墓的事迹,令我很受感动。我们愿意为寻找烈士亲人出一分力。”相同的情结,将郭延锋和孙立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请问重庆市大足区有没有姓徐的村寨啊?”

“姓徐的没有,倒是有一个胥家坝。”

工作之余,郭延锋再次打听起烈士亲属的下落。他已记不清,这是为寻找“徐为民”烈士亲属打的第几个电话。直到这通电话,郭延锋才抓住一点点希望:“徐为民”烈士很有可能是“胥为民”。

获得线索的郭延锋不敢耽搁,他打开短视频平台,找到定位为“胥家坝”的网友,挨个发信息询问:“您好,我是为抗美援朝烈士寻亲的志愿者。麻烦您帮忙问问家里老人,是否认识一位叫胥为民的烈士?”

“发了几十条信息,终于有网友回复我说,小时候听家里人提起过胥为民烈士,如今烈士的弟弟已经70多岁了。”郭延锋说,经过多方求证,他们最终为胥为民烈士找到亲人。

靠着大海捞针般搜寻线索,该寻亲组共为30多位抗美援朝烈士找到亲人。“每位烈士的身后,都有一份长长的思念。我们会一直坚持寻找,让更多烈属圆梦。”郭延锋说。

“崇敬英烈、关爱烈属成为全社会共识”

念兹在兹,无日或忘。

“从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合力为烈士寻亲,崇敬英烈、关爱烈属成为全社会共识。”梨树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告诉笔者,当地群众很关注为烈士寻亲的动态,下班回家的路上,不时有人和他打招呼,主动询问寻亲进展。

寻亲活动带来的变化不止于此。

今年,梨树区重修了两条“上山”路——一条行车路,一条花岗岩步行台阶。“自从路修好后,自发来烈士陵园祭扫的人多了,大家还会让我讲讲烈士的故事。”孙立顿了顿说,“以前我和我爹守着烈士墓,不让牛羊进,没少被老乡埋怨。如今,这里成为梨树区的红色教育场所,每逢重要纪念日,周边群众都会赶到这里,缅怀烈士,寄托哀思。”

前不久,梨树区太阳升小学组织学生到烈士墓缅怀先烈。五年级学生李耘硕代表同学们向烈士献花。“我的心情特别激动,也有些难过。这么多先烈牺牲了,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先烈遗志,传承英烈精神。”李耘硕说。

太阳升小学老师赵红说,学生们每次去祭奠英烈都深受教育,大家也知道孙立义务守墓、为烈士寻亲的故事。“我们还想邀请他给学生讲课呢。”赵红说。

如今,在鸡西市工作、爱笑爱打扮的90后姑娘孙佳媛,每到假期回家,就和父亲孙立一起守护烈士墓。“小时候觉得爸爸和爷爷都是普通人,长大后觉得他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很光荣。爸爸也快60岁了,我会接过接力棒,继续守护这些英烈。”孙佳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