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叮嘱
■陈百红 王利明
英雄墓前话传统。 刘 伟摄
在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人民英雄纪念墓前右侧,有一处标识牌,展陈着毛泽东主席当年参谒的照片。
那是1952年11月1日,毛主席在视察黄河归途中,特意在邯郸站下车,专程赶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参谒长眠在这里的革命烈士。当年是左权将军牺牲10周年。
下午两点,由工作人员陪同,毛主席到达陵园门口。汽车停下后,他走向烈士纪念塔,摘下帽子,静默伫立,缅怀烈士。
随后,毛主席绕塔行进,品读塔座的每一块碑文,最后停在塔的东侧,看到自己题写的“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无上光荣”,询问工作人员:“左权的墓在哪里?”
接着,毛主席一行人走到左权将军墓前,再次脱帽,肃立默哀。左权将军牺牲时担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是抗日战场上我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毛主席曾经称赞他“吃的洋面包都消化了”“是个‘两杆子’都硬的将才”。此刻,毛主席深情地说:“他们应该有一块安息之地呀!”
临别之际,毛主席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守护好烈士先辈们的安息之地,他们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国家和人民英勇献身的,是奠定共和国的基石。
朱德桥的来历
■门营慧 宋立剑
朱德桥前说关怀。 吴培基摄
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有一座桥名叫“朱德桥”,它与井冈山“朱德的扁担”一北一南,遥相呼应。
这是一座小型的单孔石拱桥,长14米,宽3.6米,高4.6米,桥上有4根望柱,栏板上雕刻着飞云卷花。小桥虽然很普通,却有一段感人的往事。
1948年12月23日,朱德和陈毅等前线指挥人员回西柏坡向党中央汇报工作,途经邯郸时,深切怀念并肩作战牺牲的战友,专程抽出时间了解陵园修建情况。当朱德看到工人们磨出血泡的大手和紧勒肩膀的粗糙麻绳时,鼻子不由一酸,连忙招呼大家停下来休息一下。工人们却表示要抓紧赶工赶时,尽快让烈士有一处安身之地。朱德听后深受感动。
朱德回去后给陵园寄来200万元(约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币200元)奖励工人。大家谁也不愿把这笔钱花掉,一致同意用这笔钱修建一座石桥,就命名为“朱德桥”。
抗战时期,“朱(德)彭(德怀)左(权)”三人因其在八路军所担任职务,一度作为八路军总部的代称。他们三人在相互信任和支持中建立了生死与共的革命友谊。鉴于此,陵园把这座桥修建在左权将军纪念馆前,把左权将军墓和左权将军纪念馆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