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军事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奖名单,国防大学某学院教学团队关于“军事战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相关成果,被评为职业教育类一等奖。
军事战略学,既是我军历史上一门从红大、抗大时期就讲起的“经典课”,又是一门不断追踪最新军情动态、聚焦战争之变的“前沿课”;既是面向高级指挥员塑造战略思维的“高端课”,又是面向国防大学研究生群体、培训班学员的“重点课”。
新时代,这门课如何在赓续传承中焕发新活力?又如何让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学员都能理解获益并指导实践?日前,记者走进该校旁听授课发现,这门课不仅对指挥员的军事战略素养提升产生直接作用,也对我军军事教育工作颇有启示。
国防大学学员行进在校园里。李福军 摄
一门获奖军事课带来的启示
■解放军报记者 李 琳 特约记者 吴 旭 王钰凯 洪大鹏
一门优质课是如何出炉的
2∶20000!
回眸这门课的“出炉”过程,国防大学一位副教授毫不犹豫地报出这组数据。他告诉记者,为了准备其中一堂两小时的课程,5年来,10余名团队成员累计花了近2万个小时进行探索积累。
这堂课时间虽短,却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众多方面知识。再加上军事战略课探究的是“国之大事”“胜战之略”,不仅课题宏大,还必须契合时代特点和国际国内现实情况。
为了提高想定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这位副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先后赴多地开展广泛调研。在边防一线实地勘察,摸准最新情况;随航母编队远航,了解掌握战斗力建设现状;赴战区联指中心参加值班,感受战略决策的真实场景……
当这位副教授站上讲台时,谁也想不到,这堂课竟然耗费了一个团队这么长时间。之后,一套由他牵头编写的教材,荣获2022年国防大学精品教材奖。
短短两个小时的课就需要如此海量的备课时间,一门体系课程背后的付出可想而知。教研室的同志们深知:要想打造与新时代相匹配的军事战略学,既要有“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热情,更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持。
尽管每次授课都精心准备,但教员胡世跃依然能感受到台下学员带来的压力。一次,在为某重点班次讲授辅导时,课堂互动环节多名学员踊跃发言,提出不同观点。虽然观点各异,但都有理有据,大家展开激烈交锋,方案一时难以定夺。
“他们都是经过不同岗位级别历练的指挥员,其中不少人是现实危机处置的亲身参与者、指挥者,对一线军事斗争情况非常熟悉。”这让胡世跃颇受触动。从那以后,胡世跃深入各战区和各军兵种部队调研,潜心研究现代战争特点和我军军事斗争实践,形成了30多万字的专题调研资料,为教战研战提供了鲜活充实的知识储备。
强国强军,战略先行。国防大学某学院领导介绍:“早在红大、抗大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多次登上讲台,《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军事战略著作,就是在红大、抗大的讲台上首讲的。”从红大、抗大到南京军事学院,再到新时代国防大学,最高军事学府始终把军事战略课作为重点课、品牌课来打造。
这些年,每到周末,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间偏僻的会议室内,一群教员聚在一起,一字一句地推敲教材。“教材是学科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军事战略教研室的教员们来说,这是学科建设必须牢记的一条原则。
这些年,教员们不断创新完善新时代军事战略教学新体系,最终汇成近40万字的新版《战略学》。这本教材再版修订了3次,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仅近3年,他们的教学科研成果先后获全国首届优秀教材奖一等奖、全军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防大学刘伯承科研奖一等奖等全国、全军、国防大学教学科研一等奖16次,入选首批军队精品课程。
一门课的教员为何遍布全军
走进该教研室会议室,记者不禁感慨:两侧的荣誉柜里,摆满了国防大学优质课程奖奖牌,近20年来一年不少。
更让人感到欣喜的,是刚刚获得的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指着展示柜里一排排的荣誉证书,教研室领导激动地说:“近年来,教学团队不仅先后涌现出一批资深教授、中青年教学骨干,同时还有遍布全军的众多兼职教员。”
该教学团队有20多名军人和文职教员。开会时,小小的会议室内汇聚松枝绿、浪花白、空军蓝、导弹绿、橄榄绿、孔雀蓝等各色服装……
“除了这些专业教学人才外,我们还有一支遍布全军的兼职教员队伍。”教研室领导介绍,他们定期邀请科研院所著名专家和部队高级指挥员进行前沿讲座、辅导研讨、高端论坛。军事战略课是学院乃至大学长期以来参加教学活动教员人数最多的一门课。
不久前,该学院新开了一门课程,来自国家机关的专家走上讲台,详细讲授某专业领域的内容、规则以及相关思考。同时,还有来自部队各个领域的高级指挥员走上讲台,为这门课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大国战将,授课内容又离备战打仗最近,涉及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所以需要汲取方方面面的智慧。”善于集中全军智慧,方能破解全军性难题,如今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前不久,又一期战略指挥培训班进入课程最后阶段——“战略决策咨询作业与战略推演”。学员们在兵棋大楼作为红方进行作业推演,与教员组成的蓝方完成一场红蓝对抗演练。
场面颇为壮观。不仅该教研室教学团队全部出动,整个学院全员参演,从院长到研究生学员同场竞技。激烈的对抗中,学院的专业教员和来自全军各部队的学员一起,掀起头脑风暴,集智破解备战打仗中的现实难题。
记者置身对抗现场看到,“底线思维”成为大家口中的高频词。“我们希望能够倒逼学员立足最复杂、最困难的情况下练决策练指挥练方法。”评估组组长介绍,如何教授战略指挥理论与方法,一直是军队高级任职教育的一个难点。这次,他们集中教员和学员的智慧,攻关总结出好几种办法,使这一问题初步得到破解。
一门军事课为何能够经久不衰
25%,是该教研室主任的教案与上一版的更新率。
前不久,教员们进行教学试讲。虽然还是同一门课程,但该教研室主任的教案与上个学期相比,已经更新了四分之一的内容。这些更新,经过教研室、学院、大学的三级试讲审核,将很快呈现在课堂上。
“我们的课直接对接战场,不跟上变化不行。”该教研室主任说,军事战略课是锻造大国战将战略素养的关键一环。在他看来,军事战略问题研究非常重要。对高级指挥员来说,要把某一方向、某一领域的军事斗争问题放在国际战略格局、国家安全发展大局和军事斗争全局中来思考和筹划。
带着直面战场的使命感,教员们的目光紧盯未来战场,始终聚焦在世界军事变革最前沿。
“我们持续追踪国际局势的变化,战争形态的变化,军事理论的变化,就是为了实现这堂课不与对手脱节、不与部队脱节、不与战场脱节。”教员们说。
为了这三个“不脱节”,教员们还把目光重点关注到部队组训、演习变化,让练兵备战实践成为这门课的推动力。
记者走进教员办公室,发现每人的办公室里都放着一个旅行包。一位教员介绍,这是为了方便临时来任务时,能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赴部队一线调研、参加演习等更是必不可少的备课过程。
2018年,这位教员从一线部队选调进入学院。专注授课的同时,他一直保持赴一线部队调研的习惯。5年来,让他感受最深的就是“变化快”。“一线部队从组织形态到装备,再到训法战法,都在不断转型变化。”他说,如果不能掌握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他们的课程就不能满足最新战略需求。
与一线部队贴得越近,就和学员们贴得越近。随着各级指挥员回到部队,不少人跟这位教员反映,课上所学变成了部队组训管理所用。“‘实用’是反馈中的高频词,上课的每个人都觉得这堂课离我很近,能够在带兵打仗时指导解决具体问题。”他说。
瞄准未来战争进行战略方案制订,是学员在校学习的重要内容。一名战略指挥培训班学员感受颇深:“以前,对战略的判断、决策、规划、实施再到评估只有初步理解,所有内容合并在一起,感觉有些混乱。通过系统化学习,这些内容前后全部串联在一起,在脑海中形成了完整清晰的战略筹划指挥闭环链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