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7月9日讯(记者 谢露莹 通讯员 李锡敏 谭欣龙)“报告!李兴坤申请加入特勤中队!”2000年深秋,湖南青年李兴坤挺立在特战选拔考核现场,以标准的军姿向考官敬礼。
他身高1米68、体重55公斤,在平均身高1米75的特战队员中并不突出。但这位身材瘦小的“伢子”凭借坚韧的毅力与顽强的斗志,用训练中磨破的三双胶鞋和在攀登楼留下的血印子,完成了从“垫底新兵”到“全军优秀侦察士官”的华丽转身。
在25年的军旅生涯中,李兴坤3次获得国家级表彰、3次受到全军表彰,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带领23名战士考学提干。
尽管荣誉等身,他却始终保持着“每天雷打不动10公里跑”的习惯。2021年,42岁的李兴坤以过硬实力通过了“特三级”考核。
这些辉煌成就背后,是荣誉墙上38块奖牌与证书组成的“星光矩阵”。每一枚奖章都记录着李兴坤用汗水与热血铸就的军旅传奇。
2024年9月,李兴坤使用无人机进行战地侦察。吴哲明/摄
“军人不是天生的英雄,是千万次‘不可能’堆砌成的可能。”
“见过他连续练了一早上的低姿匍匐,手脚都被磨出血,也不选择休息。”战友姚江回忆,刚入伍的李兴坤像台“永动机”——队列动作不够标准,他便顶着砖头规范动作;力量薄弱,他给自己双脚绑上沙袋练器械;端枪不稳,他利用橡皮筋进行加压练习。最终,李兴坤凭借新兵结业考核全优的成绩进入了原特勤中队。
进入原特勤中队后,李兴坤正准备大展拳脚,却被现实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
那年,21岁的李兴坤在新兵连的各项考核中屡屡“垫底”。看着成绩单上“不及格”三个刺眼的字眼,李兴坤和自己较上了劲。
之后,白天的常规训练成了李兴坤的“热身”。每当熄灯号吹响,训练场就成了他一个人的战场。两百个俯卧撑、两百个仰卧起坐、两百个负重深蹲、一百个引体向上、一百个双杠臂屈伸……这些,是他每晚必须完成的“基础课”。凌晨四点,当战友还在酣睡,他已悄悄背上沉重的防弹背心开始雷打不动的10公里跑步。
粗糙的水泥地、砂砾的训练,手上厚厚的茧子和仅两个月就被磨坏的三双军用胶鞋,都是他的“见证”。
“那时候对自己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再来一次’。军人不是天生的英雄,是千万次‘不可能’堆砌成的可能。”李兴坤回忆道。
奇迹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相信”中悄然孕育。正是这股不服输的劲儿,李兴坤在新兵连结业考核中以全优成绩入选特勤中队,并在下队后不久的一次比武中,一举夺得攀登、手枪射击两项第一,成为同年兵中唯一的“双料冠军”。
2024年4月,李兴坤带领小组进行楼房反劫持演练。陈地杰/摄
“军事技能的突破,就是要钻牛角尖。”
这份热爱让他成为中队的灵魂,也催生了独特的“职业病”——每当坐上公交车,他总不自觉地心算风速,并习惯性选择最后一排座位,那里视野开阔,便于观察环境。生活与训练,早已融为一体。
在城市反恐作战中,交通工具反劫持尤其重要,而如何克服车窗玻璃对狙击精度的影响则是重点中的难点。
“怎样才能减少射击误差?”许多个夜晚,李兴坤辗转反侧,作为狙击手面对复杂情况,他能否在实战中一枪毙敌完成任务?
于是,他带领队员对不同材质玻璃进行上千次试射,最终摸索出“精度破窗”狙击方法:狙击手在200米外隔窗射击,误差不超过5毫米。
“这是中队的‘手抛机’,你好好研究。”当上级布置反恐装备创新任务时,单位第一时间想到了李兴坤。彼时,他正带领团队攻关“隔窗射击”。任务叠加,挑战巨大。
训练场上,他蹲在模拟公交车旁沉思,队员们的讨论——“从天上飞过去投啊!”——让他灵光乍现:“对,飞过去投!”他拿起“手抛机”,脑中浮现旋翼式察打一体无人机的设计蓝图。
“军事技能的突破,就是要钻牛角尖。”李兴坤常挂在嘴边。他深知此理,带领团队百日鏖战:白天寻材优化战法,夜间改装调试参数。他们攻克了机身改装、悬停不稳等难题,革新装备。在他的带动下,钻研训练与战法在中队形成风尚。单位组织骨干成立攻关小组,披荆斩棘,研发出可同步上传多个画面的侦察系统,并探索空中侦察、攀登侦察和索降侦察等10余种训练创新。
2020年6月,李兴坤带领小队进行山林地捕歼战斗演练。吴哲明/摄
“没有人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
迷彩服下,训练留下的伤痕如刻痕般清晰;床头柜里,一副副磨破的攀登手套诉说着岁月。对部队的热爱,让李兴坤在坚守一线中找到了生命的坐标。
“当不了干部,那我就当个好兵。”入伍后,李兴坤3次考学、2次提干均未如愿。临近服役期满时,地方特警队递来橄榄枝,他却拨通了妻子的电话,声音微颤:“媳妇,我想再带几茬兵。”那一刻,他选择了留下——螺丝钉精神,对他而言,就是踏踏实实铆在自己的战位上。
25年来,李兴坤写下10余万字理论笔记,创研多项训练方法,荣誉证书摞满抽屉,包括2013年的“全军优秀侦察士官”。但荣誉从未让他懈怠。一个雨夜,作为总侦察教员,他带队参加“按图行进”训练。自信满满的他接过地图,却因经验主义误判地貌,小队在山里兜转3小时才脱困。复盘会上,年轻队员嘀咕:“真想不到跟着李班长走也能走错。”李兴坤脸颊发烫,未作辩解。
次日晨训,他独自踏勘路线,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反思:“没有人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数月后,他带领这支队伍夺得比武团体第一,失误成了成长的催化剂。
夕阳下,李兴坤示范索降,身影如岩羊般敏捷。训练间隙,警士徐飞气喘吁吁地问:“班长,您总说坚持到最后才是胜利,为啥?”他指向靶场,弹孔如星点密布:“看见没?没有脱靶的坚持,哪来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转眼,他的身影再次融入战术训练。真正的胜利,李兴坤说,永远在下一个坚持的瞬间。
2024年9月,李兴坤进行狙击训练。吴哲明/摄
“因为热爱,奋斗的味道是甜的。”
在军人的词典里,荣誉一词始终具有无比的分量。2019年的武警部队十大标兵士官颁奖典礼,让李兴坤记忆犹新。当他走上领奖台,掌声雷动,聚光灯下,他紧握微微出汗的手中奖杯。
扫视观众席时,妻儿笃定的眼神让他心潮澎湃——训练场的摸爬滚打、家人的聚少离多、任务中的奋勇向前……
这一刻,所有付出都化为沉甸甸的荣耀。李兴坤深知,是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了他,强军思想引领他向新高度冲锋。
李兴坤说:“因为热爱,奋斗的味道是甜的。”
因热爱特战岗位,李兴坤一干就是二十多年。这份热爱融入日常。
谈及家庭,这名铁血男儿却欲言又止。妻子任萍萍常说:“自打认识他,我就做好了当军嫂的准备。”结婚16年,李兴坤因任务三次推迟婚期,两次妻子生产时他都在外地驻训。
任萍萍默默撑起家庭“半边天”。李兴坤回家时,电视总锁定军事频道。给儿子买玩具,任萍萍总选各种“枪炮”。这份独属的浪漫,化作家中电视背景墙上的“荣誉墙”——贴满奖状,由父子三人“携手打造”。2020年,李兴坤一家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家庭”称号;2022年,获全国妇联“全国最美家庭”表彰。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25年军旅生涯,李兴坤从尖兵到闯将,从班长到兄长,用坚持诉说强军信念,用匠心践行报国担当。他与脚下的热土同频共振,将平凡做到极致——从“全国最美家庭”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荣誉见证了拼搏,更让家国情怀成为最美的家风。
【记者手记】
在李兴坤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老兵如何将青春化作坚持,将责任铸成信念。
他不是天生的强者,却日复一日地苦练,一次次突破极限,最终成为部队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
无论是研究“精度破窗”狙击方法,还是革新战术侦察系统,他都冲在最前头。即便三次考学、两次提干未果,他依旧选择留下,做一颗铆钉,默默坚守。
他深知,真正的胜利不是一时的荣誉,而是持续不断地影响他人、点燃更多人前行的热情。正如他在训练场上对年轻战士所说:“没有脱靶的坚持,哪来百发百中的神枪手?”这种精神的传承,远比任何荣誉都更有力量。
2020年荣获“全国文明家庭”,2022年获评“全国最美家庭”……这些荣耀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默默付出。正是无数像李兴坤这样的平凡英雄,才让强军梦照进现实。
采访结束时,夕阳洒满训练场。李兴坤正在示范索降动作,身影矫健如初。他说:“因为热爱,奋斗的味道是甜的。”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一个老兵的心声,也映照出一代军人的精神海拔。
在这条通往强军梦想的路上,有人奔跑,有人守望,而李兴坤,选择了默默燃烧自己,照亮后来者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