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全国政协委员付小兵:科研工作需要永远向前看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李佳琦 王韵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03-05 15:49:09

全国政协委员付小兵:科研工作需要永远向前看

■中国军网记者 李佳琦 王韵

全国政协委员付小兵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中国军网记者李佳琦 摄

人民大会堂外,当记者遇见全国政协委员付小兵时,这位年过花甲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正在自拍。

只见他举着手机,不停地调整角度,直到达成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构图,这才“咯嗒”一声,摁下手机的拍照键……

这并不是付小兵第一次来人民大会堂。不论是接受国家颁发的荣誉表彰,还是参加重大庆典活动,他每次都要抽空拍上一张照片留作纪念。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对自己人生重要时刻的记录,更是对伟大祖国一天天走向富强的见证。

从摄影的事儿聊起,付小兵也逐渐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摄影的魅力就在于从自己的角度去欣赏和发现身边事物与众不同的地方。细致观察身边的事物,往往会帮助我发现一些别人不在意的现象,而这些微小的偶然发现,都有可能成为科研工作中重大发现的基础。”说到这儿,付小兵话锋一转,给记者讲述了他医学研究生涯中的一件事。

那是2000年初夏的一个下午,付小兵在实验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生物现象。显微镜下,一块病理切片上,一些老细胞居然转变成为了干细胞——通俗地说,就是老细胞“变年轻了”。

老细胞变年轻,这不就是妥妥的“返老还童”?虽然只是高倍显微镜下的“灵光一现”,却让付小兵和他的同事们激动不已。这一发现,无疑打破了人们对生物界一般现象和规律的认识。以往只在武侠小说或者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场景,就这样在付小兵的实验室中“横空出世”。

对于未知领域,每一个横空出世的背后是经年耕耘的付出,也意味着不断从零开始新的探索征程。经过多年日以继夜的研究论证,付小兵和团队证实了这一重大现象和理论的科学性、可靠性。最终,借助这一原创性发现,付小兵团队于2007年开展了国际上首例利用人体干细胞再生汗腺获得成功。这一成果为解决严重战创烧伤后期患者出汗的难题提供了基础,让我国这一领域研究走在了国际前沿。

付小兵在实验室工作。陈刚 摄

在许多人眼中,科研工作是枯燥的、繁重的,每天要面对仪器屏幕上一串串跳动闪烁的数码,时时要关注实验室里发生的点点滴滴。尤其是作为重大项目的牵头人,身上的压力和责任更是重如千钧。

身边的同事和学生总是用“紧张”两个字形容付小兵,熟悉他的人,也无不惊叹他对时间的高效利用和管理。对于这一点,付小兵笑着告诉记者:“我有一项独家技能,那就是‘一心二用’。”平时,无论是在工作或是生活中,付小兵都提倡“一个时间里要做两件事”。就拿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来说,当遇到楼层不太高的地方,付小兵就不会等电梯,而是选择走楼梯上下。这样不仅不会降低做事的效率,同时还锻炼了身体。

在他看来,提高效率、加速前进,是自己从事医学科研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关键因素,也是这个伟大时代带给自己的推背感、责任感、使命感。

30多年前,还在军校读研究生的付小兵曾4次走上战场。在无情的战火下,医疗救治快一分,战士生命安全保障就多一分,部队整体战斗力就强一分。这也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部队官兵尽快研制出治疗战创伤的成果来,最大限度挽救伤员生命。”军校毕业后,带着这种强烈的信念,付小兵进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工作。他一刻不敢怠慢,带领团队不断攻坚克难,致力于研究出属于中国自己的战创伤救治的“撒手锏”技术。如今,他们的许多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都得到了国家的奖励。

回望曾经的创业历程,付小兵感慨地说:“搞科研不能等待,官兵所需、战场所需促使我们去克服科研道路上的重重阻碍。”虽然在全国、全军,以及国际范围内获得了诸多成就和奖项,但在付小兵的办公室里,却看不到一张奖状和证书,能看到的只有密密麻麻的计划表和精确到分钟的工作日志。

“作为这个学科领域的领跑者,您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付小兵说:“科研工作需要永远向前看。我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推动战创伤学科体系不断向前发展。”

研究生物3D打印技术。陈刚 摄

为了实现这些梦想,付小兵依旧坚持每天走进实验室与细胞“对话”。解决研发瓶颈问题、推进关键技术转化应用、形成多层次链条式救治体系……在付小兵团队的会议室内,挂满了像这样令人深感迫切的任务词组。

2023年,付小兵当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多了一重身份后的他,自觉身上的责任更重了。过去一年时间里,他除牵头组织科研攻关外,还深入到基层部队开展调研。从海风习习的南海岛屿,到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他带领团队跨越高山海岛,走访部队一线。回来后,捧着“热气腾腾”的调研结果,付小兵最终将提案内容聚焦在战场急救、救治力量前伸、创建战创伤一体化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等方面。

谈及2027年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付小兵坦言:“再经过3年努力,希望我们的战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可以更加完善;新的‘撒手锏’技术可以不断应用到战伤救治领域;在新的作战模式条件下,救援装备能够更加适合于智能化作战需要;要培养出更多可以‘超过我的人’。”

看军事 上军号

军事资讯 早知道

扫描下方二维码

下载中国军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