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头掘出“好江南”
■尹晓宇
图为王震使用过的锄头,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柜内,陈列着一把布满锈迹的锄头。80多年前,王震同志曾使用它在南泥湾开荒。望着这把锄头,我们仿佛又回到延安时期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中。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的疯狂“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层层封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出现困难局面。1941年3月,为了缓解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困难,遵照党中央指示,八路军第359旅开赴南泥湾,成立了生产委员会,实行军垦屯田。旅长王震带领全旅上下齐心协力,艰苦奋战,短短3年时间,就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在南泥湾开展的大生产实践,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成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要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当初,南泥湾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但359旅官兵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歌声中昼夜垦荒。没有地方住,官兵们就用树枝和杂草搭建帐篷;没有蔬菜吃,官兵们就到山上去挖野菜。依靠艰苦奋斗,359旅官兵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实现经费自给,在1943年就做到了“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分钱”。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需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359旅的好作风,首先体现在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上,他们在南泥湾开荒时,“上至旅长,下至伙马夫,一律参加生产”“干部以身作则,不是指手画脚”。王震带头参加开荒,黎明即起,开始劳作,即便双手磨出血泡,鲜血染红镢把,照样不下火线;“模范团长”陈宗尧与战士们一起劳动,徒步数百里背米……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的动人事迹,极大鼓舞了359旅官兵,激励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生产中更加起劲,争当先锋,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有力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必须始终坚持勤俭节约。359旅初到南泥湾垦荒时,面对严峻的自然条件,官兵们充分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缺乏农具,他们就用废铜烂铁改造;缺少服装,他们就把旧军衣改成短裤,用布条编织鞋子。在开荒生产取得一定成果后,359旅官兵仍然保持着勤俭节约本色,不因物质条件改善就铺张浪费。部队在实现粮食自给后,仍然将红薯、南瓜等掺入主食,做成“八宝饭”,同时坚持“两干一稀”的标准,以此节约粮食。在陕甘宁边区,勤俭节约蔚然成风,并形成为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如今,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已极大改善,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能丢。在强军新征程上,我们要继承发扬南泥湾精神,面对前进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迎击任何狂风暴雨、战胜任何惊涛骇浪,在攻坚克难中取得更大成绩。发挥好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的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凝聚共识、团结奋进,带动更多官兵投身练兵备战,使部队战斗力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保持勤俭节约优良传统,坚持从小事入手、从点滴做起,努力成为厉行节约的行动者、勤俭办事的践行者,让勤俭节约在军营蔚然成风,以勤俭节约作风、艰苦奋斗精神推动部队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