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广东总队东莞支队传承东江纵队精神血脉——
守望岁月静好 锻造坚盾利剑
■张世永 解放军报记者 王德赛 特约记者 廖彬华
台风过境后,东莞雨水不停。在武警广东总队东莞支队机动中队训练场,一场立体化应急处突训练正在进行。
地面,6个班组呈三角阵形发起进攻;空中,无人机盘旋侦察……官兵密切配合、协同一体,冒雨在巷战环境中攻克“敌”障碍阵地。
雨后初霁,赤霞绚烂。全胜收兵后,《东江纵队之歌》的旋律在训练场响起:“我们是广东人民的游击队,我们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兄弟……”
带队参加训练的支队长告诉记者,总队的前身是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80多年前,由于毗邻港澳,东江纵队发挥优势,团结民主党派人士、爱国的华人华侨以及抗日盟军,在东莞、惠州、宝安一带展开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如今,在同一片热土练兵备战、守护人民的支队官兵传承革命精神,始终勇毅前行、团结奋斗,担负起新的使命任务。
绿树掩映,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巍然矗立。这天,记者跟随支队官兵来此参观见学。
“我们坚决与各界同胞不分党派阶级、不分思想信仰,团结一起”“我们坚决拥护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以无限忠诚与各盟邦及国际友人密切合作”……支队优秀政治教员朱慧媛为官兵讲解东江纵队成立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当时,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没有稳固的后方支援,没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补给。纵使孤悬华南敌后,他们仍坚持奋战,在海外华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作为华南抗战主力部队之一,东江纵队还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积极配合援华盟军的军事行动,多次成功营救遇险的盟军飞行员,秘密搜集情报协助盟军对日作战。
“如今的岁月静好,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接过前辈旗帜,苦练打赢本领,把部队锻造成克敌制胜的坚盾利剑。”在东江纵队老兵邝耀水捐赠的《前进报》展品前,该支队中尉郭泽钏给记者展示了一张自己与邝老的合影。入伍之初,他在指导员带领下拜访邝耀水。老人说,得知抗战胜利的那一刻,他们仍在准备战斗。后来,郭泽钏每年组织新兵训练时,总会用这个故事激励大家。
在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中,该支队一茬茬官兵坚定信仰、百炼成钢——
上尉张滋宜撰写200多页训练心得、5万余字教学笔记,在上级组织的教练员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被评为总队“优秀教练员”;
二级上士杨莹入选2019年国庆阅兵女兵方队,作为排头兵昂首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检阅;
中士彭文静铆着劲刻苦训练,轻伤不下火线,被评为武警部队“标兵教练员”、第一届武警部队“优秀警士”;
中士黄晓炜入伍时射击成绩不及格,但他不轻言放弃,据枪训练自我加压,一趴就是几个小时,最终在总队举办的枪王挑战赛中排名第三……
“想要提升战斗力,不光要吃苦,还要懂方法。”受东江纵队运用过的“梅花战术”启发,支队近年来探索创新小组协同战术,充分发挥官兵单兵作战能力强、部队分散机动能力强的特点,开展综合演练,形成了多套制敌方法。
乌云翻涌,雷声阵阵。这天,一场没有预先通知的反劫持战斗演练拉开帷幕。500米外,3名“歹徒”手持械具“袭击伤人”。支队官兵按照应急处突预案,迅速分成突击、慑压等多个小组前出应对。面对接连出现的各种特情,大家科学处置、密切配合,灵活运用战术战法,最终成功抓获“歹徒”、解救“人质”。
“骁勇善战的战斗精神、忠诚担当的家国情怀是东江纵队红色基因的重要特质,也是新时代铸魂育人宝贵的精神富矿。”战斗结束,支队长深有感触地说,新时代官兵要像被誉为英雄树的木棉那样,坚硬挺拔、顶天立地,用火红的青春续写忠诚与信仰的热血故事。
木棉花开尚有时,红色薪火永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