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见证赤子心
——甘肃榆中山洪灾害抢险救援一线见闻
■马嘉隆 王璨然 王驰
8月7日傍晚至8日晨,甘肃榆中县等地连降暴雨,引发山洪灾害。
山洪无情,人间有爱。灾害发生后,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
急行再急行,挺进再挺进。断壁残垣、乱石杂木间,一道道迷彩身影逆着向下转移的人潮而上。翻山、趟河、架桥、破障……风雨见证赤子心,山河共记山水情。
一
烈日炎炎,一支30余人的搜救队伍攀上山脊,出现在记者的无人机镜头中。
接到搜救任务后,这支分队一连翻过五道山脊,跨越六条激流,在终点与记者相遇。
走在队伍最前方的,是手持一根齐眉木棍的武警甘肃总队机动支队副支队长高鹏。
领导站排头,党员作先锋。这自觉的榜样标准,在救灾一线奋战的四个昼夜里,乃至每一次急难险重任务中,早已成为刻在官兵血脉中的本能。
8日,拂晓之前,骤雨未歇。一阵紧促的警铃在营区响起,支队接到预先号令,官兵们紧急集合,整装待发。出动命令下达后,车队在雨中疾驰,向着受灾最严重的地域挺进。
前行途中,一道激流横亘在救援官兵身前。作为现地指挥员,高鹏果断下达决心:徒步过河,急行军!
随后,高鹏率先涉水过河,跑在队伍的最前面。寂静的山道上,粗重的喘息声与坚定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
“那天,我们很多人都跑出了武装越野的‘最好成绩’!”回想那段山路上的冲刺,某中队指导员田佳佳深有感触:“虽然一路上都没喊什么口号,但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早一点到达任务地域,就能让乡亲们更安心一点。”
一路前行,先后涉过多处湍急河流,搜救队伍在一段陡坡前放缓脚步。大水冲刷后的陡坡,土壤松动,一步一陷。高鹏自道边捡起一根被山洪冲断的树枝,一点点试探着脚下的路,第一个爬上斜坡。沿着高鹏的脚印,再接过高鹏递来的木棍,先遣分队的战友相继征服斜坡,继续向前、向前……
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党员骨干总会挺身而出,奋战在最险最难的关口。连日来,一名名党员骨干挺膺担当,在激流险滩上立身为旗:
——小康营乡,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部施工区域,三辆挖掘机将河水分流。天色渐暗,为了尽快减缓水流速度,保障周边群众安全过夜,一级上士甘林金作为党员突击队操作手,驾驶挖掘机冲入湍急河流,汹涌的河水一波接一波地拍打在他的驾驶舱上。“我在前面,你们跟着我走。”对讲机里,甘林金的声音从容不迫,一点点探查着河底情况。“关键时刻,党员骨干就是要顶得住。”
——马坡乡,七里河区某民兵连紧急转移受困群众,途中突遇临时改道的河水阻路。在就地取材搭建便桥后,排长李辉跳入冰冷的河中,与几名党员一起为过河的群众搭起一道“生命护墙”。那天,李辉在水中屹立两个小时,大大小小的碎石在激流的裹挟下,不断撞击着他的小腿,待群众全部安全过河,他的右腿已是一片淤青,左膝也高高肿起。凌晨两点四十,转移任务基本结束,李辉发了一条朋友圈与战友们共勉:“冲在前,走最后。父老乡亲们先转移……我们继续战斗。”
——榆中县,某处通信光缆中断,信息支援部队某部连夜冒雨抢修。风雨中,临时搭建的抢修帐篷在剧烈摇晃。光缆接续时,共产党员、一级上士肖杰主动请缨,爬上湿滑的线杆,咬住手电筒,用身体挡住瓢泼大雨,迅速完成作业。随后,他又奔向下一处故障点。“来自荣誉班,我深知党员就该扛起最重的担子,就该在浪尖上闯!”肖杰说道。
二
河畔,乌云蔽月。
连轴奋战至深夜,河道上的能见度越来越差,实际已不具备施工条件。繁忙的工地冷清下来,唯余涛声阵阵。
为了节约宝贵的施工时间,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部决定将工程器械就近留在河道旁。无需动员,许多党员纷纷出列。采访时,二级上士沈刚说:“党员,就应该守在一线,更何况我还是开了十多年挖掘机的老操作手,怎么说也有一些经验,干活比较快。”
在兴隆山村的清淤现场找到机动支队某中队指导员张瑞卿时,他正踩在没过脚踝的淤泥里,奋力挥舞着铁锹。短袖体能服上、脸上、眼镜上,满是泥点。
“我们今早刚来的时候,这里的淤泥有将近一米厚,现在剩的不多,再加把劲就干完了。”回顾这大半天的任务,张瑞卿的话里带着一股成就感。“说实话,帮老乡清淤,对我们来说确实没什么难度,就是苦点、累点、脏点。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和大家一起干。”
三
抢修线路途中,西部战区空军某基地所属通信分队突然听到一阵呼救声。循声望去,不远处的一座酒店二楼,有人正奋力挥手。此时,泥石流已将酒店一楼淹没,次生灾害随时可能发生。通信分队立即冒雨投入救援。梯子刚架上二楼窗户,一名抱着婴儿的母亲便探到窗边:“同志,救救我的孩子!”小家伙被裹在毯子里,小脸通红。第一个爬上梯子的下士袁泽健小心翼翼地接过孩子。
军民鱼水情,胜似骨肉亲。带着人民群众的殷殷期盼,子弟兵继续出发,向山,向阳,向着一切需要他们的地方……
(采访得到贾保华、杨昆、刘昆、孙晋艳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