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80周年前夕,同济学子在李庄古镇参加了一堂浸润着校史温度的“开学第一课”。在84年前同济师生战火迁校的历史现场,学子们重温了先辈“科学救国”的初心。这场跨越时空的“课堂之约”,以抗战校史为教材,将爱国主义植入新生心中。
开学第一课是高校引导新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环节,抗战校史是这堂课最适配的“教学资源”。当代高校新生成长于和平年代,对战争的认知多来自书本。同时,部分新生对未来方向迷茫、抗挫折能力薄弱、社会担当意识不足,面临一些成长困境。将抗战校史融入“开学第一课”,用先辈“教育救国”的理想信念为新生校准人生航向,用先辈“舍身报国”的担当精神为新生树立行动标杆,用先辈“逆境办学”的坚韧意志为新生注入成长勇气,既能以本校校友故事的亲切感打破历史与现实的隔阂,又能精准回应新生困惑,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情感共鸣。
历史发生地的沉浸感,往往能让教育事半功倍。如湖南大学将1945年第四受降区受降仪式的历史,写入新生入学指南,让新生直观感受“正义必胜”的厚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以抗战杰出校友命名校园道路、楼栋,让新生在日常穿梭中与先辈精神“隔空对话”。更多高校也都在校史纪念馆复原“徒步迁校的行囊”“防空洞中的课桌”,让新生触摸先辈办学的艰辛。当“爱国”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前辈校友用行动践行的选择,理想信念的种子就在新生心中自然扎根。
抗战校史的育人价值,不仅在于“听故事”,更在于“真行动”。自2014年起,南开、清华、北大、云师大联合在西南联大旧址举办的“寻梦西南联大”物理营,吸引500余名学子重温“学术报国”的初心;中国人民大学与延安中学结对共建,让学生在联学活动中把抗战情缘转化为成长实践。不少高校也组织新生走访抗战老校友、宣讲校史故事、开展“传承精神”志愿服务。当新生从听众变为践行者,抗战校史中的担当精神便会从文字中走出来,让“开学第一课”的育人效果延伸到课堂之外、持续到整个求学旅程。
烽火岁月里,爱国从来不是孤立的口号,而是与求学、专业、理想深度绑定的实践。湖南大学化学系当年用湘西土碱试制软皂支援前线,土木系与机械系合作研制计算尺保障教学,矿冶系研究提高生铁质量助力工业,这些专业与家国同频的故事,是新生理解“教育报国”的成长范本。将这类校史素材延伸到专业课程中,引导新生梳理本专业的抗战记忆,“教育报国”就能转化为集体认同,并升华为一生为之奋斗的崇高信仰。
红色校史是唤醒新生家国情怀最具亲和力的红色素材。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就要让每一所拥有历史记忆的高校发挥作用。用好这份素材,将把“先辈的故事”变成“我们的传承”。从李庄古镇的特殊课堂,到各地高校的创新实践,抗战校史正在成为“开学第一课”最生动的教材,成为开启大学生人生新征程的精神起点,让青年一代在历史滋养中坚定理想、勇担使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