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娃卓嘎(右一)和战友进行战术训练
六月的拉萨,格桑花含苞待放。
“你是不是那个‘藏族女狙击手’?”外出参加单位组织的参观活动,达娃卓嘎被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认了出来。
2020年,在一段不足十秒的视频中,身穿吉利服、手握狙击枪的她盯着瞄准镜,扣动扳机,一声枪响,“呲呲”燃烧的导火索应声断成两截。
这让无数网友记住了这位“帅炸了”的女特战队员,也记住了达娃卓嘎这个来自雪域高原的名字。
从手持牧羊鞭的藏族姑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女特战队员,再到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达娃卓嘎说:“无数汗水汇聚成河流,终将带着我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达娃卓嘎进行狙击训练
“把青春和泪水铸成锐利子弹,压入祖国的枪膛”
成为军人,是达娃卓嘎从小的梦想。
达娃卓嘎的家在西藏贡嘎。她是被全家人捧在手心里的小女儿。小时候,当过民兵的父亲,经常给她和哥哥姐姐讲十八军进藏的故事。
在全家人心中,军人是直接和打仗划等号的:去当兵就意味着把这个孩子交给国家,就意味着他可能永远回不来了。
即便如此,当电视中播放军旅题材的画面,父亲常说:“如果有机会,多希望家里能有个军人。”
“成为军人一定是需要什么特殊才能的。”从军,在这个藏族姑娘心中,如同远处连绵的雪山,神秘而又令人神往。
中专毕业后,达娃卓嘎报名参军。收到入伍通知时,达娃卓嘎正在山上放羊。“我要去当兵了!”她从石头上高高蹦起,一溜烟地跑下山。
达娃卓嘎不记得是怎么来到军营的,她唯一记得的是父亲临别前的那句叮嘱:当最好的兵。
泪水,是军营留给达娃卓嘎最初的印象。
新兵训练,横在达娃卓嘎面前的难题不是站军姿、搞体能,而是说普通话。
新兵班长罗智陆记得,队列训练时因为听不懂口令,那个身高一米七、鹤立鸡群般站在排头的姑娘,动作总是慢半拍。上理论课,达娃卓嘎听不懂教员的话。一堂课结束,她的笔记本上经常只有零星几个字。
自卑和迷茫让这个原本爱说爱笑的姑娘常常伴着泪水入睡。她开始怀疑自己为什么要来当兵,甚至想过退伍。
骨子里那种不服输的劲头让达娃卓嘎战胜了怯懦。她没有忘记“当最好的兵”的叮嘱。“我要把青春和泪水铸成锐利子弹,压入祖国的枪膛。”达娃卓嘎说。
为了练发音,白天她跟着战友学说话,晚上对着洗漱镜练口型。每天读书读报时,别人都是安静默读,只有她大声朗读。为了学汉字,她临摹了十几本字帖。教育读本和训练教材上,她一字不落地在汉字上备注拼音。为了练交流,她经常一人分饰几角自我对话,刻意在各种场合跟别人搭话。
新兵训练结束时,虽然还带着浓重的口音,但达娃卓嘎已经能用普通话和战友正常交流了。
在许多人看来,军营是男人的世界,特战队员更是专属于男军人的代名词。
那年,总队筹划组建女子特警队。“男兵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达娃卓嘎激动得几乎一宿没睡,第二天一早就报了名。
狙击手是特种作战的关键角色,也是最为复杂的专业之一。在许多人眼中,成为一名狙击手,天赋远大于努力。达娃卓嘎知道自己没有这种天赋,但她偏要选择成为一名狙击手。
谁能想到,如今在狙击精度射击课目能打出“五发穿一孔”成绩的达娃卓嘎,在第一次摸底考核中是所有队员中唯一一个脱靶的。
“达娃卓嘎原本是作为备份队员参加集训的。”总队狙击专业教员杨友刚记得,第一次见面他就记住了这个成绩虽差,但身上有股“虎气”的姑娘。
达娃卓嘎知道,和其他队员比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我要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接受别人不敢面对的挑战,才有资格成为名副其实的特战队员。”达娃卓嘎说。
为了练就“人枪合一”,她在靶纸中间增加一个和子弹直径相同大小的圆,要求自己必须正中圆心。为了磨练耐心,她用绣花针在大米上穿孔,将米粒编成项链,十个手指经常被轮番扎破。
日复一日的努力让她练就了一身硬功,成为手枪、步枪、狙击枪多种枪型的优秀射手,一千米超远距离狙击她几乎弹无虚发。
入伍12年,达娃卓嘎参加重大任务20余次,先后荣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被武警部队评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武警部队十大标兵士官”。
↑达娃卓嘎(右一)和战友进行战术训练
“成为别人心中的一束光”
达娃卓嘎,藏语的意思是“月亮女神”。她说自己似乎有某种宿命:“是党和军队让我有能力去帮助别人,我要成为别人心中的一束光。”
2020年,达娃卓嘎被保送至武警警官学院。毕业那年,学校领导希望她能留校任教。面对优渥的条件,达娃卓嘎婉言谢绝了,她选择回到练兵备战一线:“是雪域高原养育了我,我要回到那里去。”
达娃卓嘎说,自己永远忘不了当新兵时是战友们让自己感到了部队的温暖。
训练中,班长会特意问她能否听懂口令,训练结束后,会将她单独留下加练,像对待孩子一样教她口令用语和动作要领。战友们会主动和她聊天,帮她纠正汉语发音。
入伍第四年,达娃卓嘎也开始担任班长。从那时起,她明白不仅要自己强,更要带领全班变强。
在中士卢锦绣心中,训练场和生活中的班长简直判若两人:“生活中是知心姐姐,一到训练场就变得异常严苛。”
飞身下是攀登训练中的难点课目,要求队员面朝地面,仅靠一根绳索从五楼一跃而下。
一次训练中,达娃卓嘎失手从楼上坠落,幸好战友迅速抓住保护绳。为了克服心理障碍,她一次次将自己绑在楼顶边沿,逼着自己往下看。最终她战胜自己,完成了这个动作。如今她依然是总队飞身下课目的女子纪录保持者。
如今卢锦绣也可以像班长一样完成好这个动作。她说:“是班长给了我战胜自己的勇气。”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寒缺氧。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女特战队员们同男兵一起参加七天六夜的“魔鬼周训练”——徒步行军数百公里,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连贯完成极限体能、野战生存、户外伪装、特种射击等几十个课目。
这样的训练,女队员们每年要参加4次。
有一次“魔鬼周训练”,所在单位共评出5名“极限训练勇士”,4人出自达娃卓嘎所在的班,卢锦绣就是其中之一。
从一名新兵成为班长,又成为一名优秀的狙击手,综合表现优异的卢锦绣被保送进入军校,新的军旅生涯已经在向她招手。
在卢锦绣眼中,班长就是她心中的那束光:“我就是在沿着班长的轨迹前行。”
上等兵陈薪羽在入伍之初就听说过达娃卓嘎的故事。
“我就是因为听说嘎排的故事报名参军的,也是因为她选择了成为一名特战队员。”她说,“我要像嘎排一样,当一名优秀的军人。”
2024年,达娃卓嘎被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达娃卓嘎觉得女性不应该被定义成应该是什么样子,每个女性都有自己最独特的样子。“我喜欢自己穿着藏族服装的样子,也喜欢身着迷彩,脸上涂满油彩,在训练场上全力拼搏的样子。”她说。
如今,达娃卓嘎时常收到兄弟单位、军队和地方院校的邀请去参加交流活动。只要时间允许,她都会积极参加。她说:“我希望能带给更多的兄弟姐妹力量。”
“那一刻感觉生在这个时代真幸福”
达娃卓嘎的家离拉萨贡嘎国际机场不远,小时候经常能够看到机场起降的飞机。儿时的她常常梦想着坐飞机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入伍后第一次休假,达娃卓嘎带着爸爸妈妈坐飞机去了北京。
那是她和家人第一次走出西藏。父亲特意穿上了一件亲手缝制的新藏袍。
天安门广场上,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达娃卓嘎的泪止不住地往外流。她说:“那一刻感觉生在这个时代真幸福。”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巨幅标语就悬挂在离部队营区不远的公路两旁。
达娃卓嘎是村里第一个军人,更是第一个女军人。
当年听说她要去当兵,全村的男女老少几乎都来了,带着鸡蛋、酥油和奶渣。
从藏族放羊娃成长为一名军官,达娃卓嘎从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她说,如果没有党对少数民族的优待政策,自己就不会有穿上军装实现从军梦的机会,也就不会有现在的自己。
如今,达娃卓嘎的哥哥姐姐都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二姐还把家安在了拉萨。父母除了种地、养牛羊的收入,还有政府每月发放的养老金。尽管父母并不缺钱,孝顺的达娃卓嘎每个月都会给父母打生活费。
不久前,父女俩商量之下,达娃卓嘎用原本准备孝顺父母的钱买了100袋大米。父亲开着车挨家挨户将大米送到同村的孤寡老人家里。
每次休假回家,达娃卓嘎都会去家乡的村镇小学,给孩子们送书包和文具,给他们讲军营里的故事,讲高原之外的故事。她说,她希望孩子们也能走出农村。
2022年,达娃卓嘎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她说,她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是她因此感到高兴,因为“更有能力和责任去帮助更多人”。
从2018年开始,达娃卓嘎一直资助着一位名叫拉姆的藏族姑娘。拉姆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因为残疾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如今拉姆已经是一名大二学生,达娃卓嘎每月给拉姆资助学费和生活费。拉姆称呼达娃卓嘎“阿佳(姐姐)”,她说自己要像阿佳一样当一名军人,当一名特战队员。达娃卓嘎叮嘱她,要先完成学业,有了文化她才更有能力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成为一名排长后,达娃卓嘎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军事训练。单位纪录墙上,俯卧撑、引体向上等课目依然写着达娃卓嘎的名字。
虽然在常人看来训练异常艰苦,但达娃卓嘎说自己的爱好就是训练。
“在训练场上,我有底气,有信心,那里是我最熟悉的地方,在那里我就是幸福的。”
格桑花,又被称为“幸福之花”,是藏族人民期盼幸福与吉祥的象征。
达娃卓嘎的微信头像是一位身着民族服饰、带着灿烂笑容的藏族姑娘,手中捧着一束盛开的格桑花。
(新华社拉萨6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