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忠诚品格 彰显使命担当
人们常说,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始终对初心和使命执着坚守。攻坚建军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每个战位都很重要,都是共产党员诠释初心使命、体现担当作为的坚强阵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我们推出一组军队优秀共产党员战位建功的心得体会,以他们为代表,看全军广大党员如何把对党忠诚落实到以身许党、踔厉奋发、实干攻坚的行动中,以此抒发对党的炽热情怀,为党的生日献礼。
——编 者
余国华(左二)为战友讲解车辆维护保养细节。本报特约通讯员 李 昌摄
向战冲锋融入钢铁洪流
■火箭军某旅二级军士长 余国华
集结、装载、转进……夜色掩映下,数十辆战车组成的“钢铁巨龙”蜿蜒穿行在深山密林中,一场跨昼夜运输作战训练悄然展开。
“前方300米连续弯道,注意车速!”我紧握方向盘,汗水浸湿了迷彩服却浑然不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执行运输作战任务的一条铁律,担任此次梯队头车车长,这样的驾驶标准,我早已形成肌肉记忆。
入伍23年,从一名备用驾驶员,到累计任务里程超20万公里、行车零事故的车长,我感受最深的是:严谨细致是克敌制胜的“先手棋”,为每次任务系紧“安全带”,是一名党员的职责所在。
那年执行一项重要任务前,我在车尾地面上发现几滴“不寻常”的油渍,尽管技师解释“应该是维修产生的正常渗漏”,但我坚持要再过一遍。仔细排查车辆底盘,原来是一颗螺丝松动导致漏油,若不及时处理,很可能导致车辆故障。
“战车不是‘铁疙瘩’,而是我们沉默的‘战友’,任何关乎战斗力的细节都不能掉以轻心。”我更加深刻感到,身为一名高级军士、一名老党员,我不仅要会驾驶,更要懂装备。
从机械原理到电机技术,从发动机系统到保养实操,随着我对多型号车辆知识的学习不断加深,考验随之而来。一次长距离运输转载训练,吊装固定关键时刻,开关突然中断上电,我一边呼叫维修小组,一边快速思考应对举措。“装备转载角度偏移造成电流过载,导致电机自动断电保护……”经紧急抢修,特情顺利排除。我对故障的快速准确判定,为抢修工作节省了大量时间。
今年,为进一步提升梯队联合作战能力,身为“党员先锋队”队长,我带领营队专业骨干整理总结出“驾驶员特情处置一览表”,归纳不同车型、每种路况的特情及处置方案,精细到每个处置动作、口令和数据。后来,上级验证并推广了我们的做法。
磨锋蓄势,只待出鞘。疾驰于密林间,冲锋在钢铁洪流的最前端,我与战友并肩作战,即将迎来又一场“战斗”。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李映虹整理)
赵勇在实验室进行研究。王 逸摄
科研攻坚勇闯“拓天”之路
■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 赵 勇
“系统调试一切顺利!”收到前方的消息,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就在刚刚,几位驻守在外场的战友结束了一场试验,一切正按着预期的目标顺利发展。
15载“拓天”征程漫漫,作为“天拓”系列微纳卫星研发团队的主要负责人,我和大家把一颗颗卫星送上天,也闯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那年是我博士毕业留校的第3年,研制卫星的重担落在了肩上。当时,没有经验、没有参考资料,一切从零开始。有教研室前辈问我,技术创新绝非坦途,是否做好了吃苦准备?我坚定地回答:“我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时刻准备着为党和军队冲锋。”
就这样,我和一群同样年轻的战友,开启了科技创新攻坚战。摸索技术路线、构思方案设计、调试实施工艺……压力之下,除了要具备“最强大脑”,还要拥有一双“巧手”。我带着大家一次次进行电磁兼容试验,不断地包覆、不停地测试、不时地修改,到处寻找漏点,防止一丝一毫的干扰信号泄漏。
经过两年夜以继日的冲锋,我们攻下了一个又一个“拦路虎”,将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天拓一号”首创的单板纳星技术,大大降低了卫星体积和重量,提升了功能密度比,入轨后工作稳定,并实现了超期服役。
在卫星实现的诸多功能中,最让我骄傲的,是星载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这项功能填补了我国远海、远洋相关数据服务的空白,成功应用于神舟九号应急搜救、亚丁湾护航等重大任务中。
时光荏苒,“天拓”系列卫星如今已发展至“天拓五号”。单颗卫星发展为集群编队飞行,实现了更多功能;研制时间和进场射前准备时间,都大大缩短……我一直坚信,“成功是差一点点的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的成功”。
再过几天,我和战友又要启程,前往外场开展一系列试验。我会始终坚持“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的精神,把一颗颗卫星顺利送上浩瀚太空。
(顾莹整理)
张新光正在研究某模拟系统模块。王永浩摄
战位为家筑起“水下长城”
■南部战区海军某艇员队部门长 张新光
凌晨两点,在约定更次交接前10分钟,我再次走上熟悉的战位。波涛之下,指挥室在荧光灯的照射下,分辨不出是白天还是黑夜,我和战友们新的一天已经开始。
作为部门长,我的战位虽然只有0.3平方米,却是离指挥员最近的地方。深海之下,危险常在,当口令从我这里及时传达至全艇每个战位,我对“百人一杆枪”有了更深刻理解。
去年,我们执行远航任务。有一次,急促的警报声突然打破了平静——潜艇右舷管路突发泄露,高温气雾在舱室内扩散。当时若不及时有效处置,潜艇随时面临被迫紧急上浮的危险。
危急时刻,我挺身而出,带几名党员骨干前往处理。来到主机舱,我们套上两层石棉手套,钻进45℃的高温舱摸索排查。防护面罩很快在高温下结满雾珠,视线越来越模糊。我半跪在管路交叉处,用听音棒顶着灼热的管壁一寸寸感知震动频率。“减压阀焊缝裂纹破损!”迅速判断故障后,我带领大家实施舱段封闭、停机控压、应急补修。当艇内传来“工况正常”的通报时,时间已经过去10个小时。我脱下作业服,前胸部位的汗水已经凝结成了片状结晶。
深海是黑暗的,但忠诚本色始终是耀眼的。在大洋深处经历一次次危急难关,我更清楚党员这个身份的分量,也更明白了党组织在关键时刻凝心聚力的作用。
有一次,我艇前往某海域进行对抗训练。夜里,我到各个舱室战位巡查,路过辅机舱时,发现长期待在这个全艇噪声最大、温度最高、空间最狭窄的地方,个别艇员产生了心理应激反应。比如,长时间的紧张压抑,让第一次出海的辅机兵小李的手止不住发抖,甚至出现拧阀门时扳手滑脱的情况。
为了防止不良情绪蔓延,我把他带离战位进行安抚疏导,告诉他:“我们一起坚持住,班长技师都在你的身后!”随后,我安排党员骨干和小李结成对子,在工作上帮带指导、在生活中时常关心。如今,这个曾紧张到手抖的新兵,已成为一名预备党员,能够独自带领小组完成管路抢修。
艇行万里,党在心中。20年时间,可以让钢铁出现“金属疲劳”,但“党员先上”“战位为家”的信念,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在深海中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
(许可整理)
孙亮完成飞行训练走下战机。陈嘉俊摄
搏击蓝天锻造空中利刃
■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 孙 亮
盛夏,东海之滨,一场空战对抗训练激烈进行。超视距搜索、中距抢攻……云天之上,战机稍纵即逝。面对“蓝军”多变的战术动作,我敏锐地捕捉到其中一丝破绽,带领我方战机编队密切协同完成攻击,最终以微弱优势取得胜利。
对我来说,像这种逼出战机极限性能的训练,如今已是家常便饭。翱翔蓝天十余载,我先后驾驶过3型战机。每当遇到困难,我总会想起入党宣誓那天,第一次佩戴党员徽章时在心里许下的承诺:为党奋飞。
从那时起,胸前这枚小小的党员徽章,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我奋勇前进的力量。这些年,在联合作战体系支撑下,我和战友驾驶战鹰警巡东海,飞了过去没有飞过的地方,到了过去没有到过的空域,使命航迹不断延伸拓展。
那年春节,正当华灯初上、万家团圆时,急促的警铃声骤然响起。
警铃就是命令!启动、滑跑、升空,我驾驶战机直刺苍穹,扑向目标空域。面对抵近滋扰的外军战机,我与战友密切协同,一边用语音警告,一边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动作,成功将其驱离。返航途中,俯瞰万家灯火,我心潮澎湃:我的身后,就是祖国和人民。
当前,新科技、新思想、新装备竞相涌现,深刻影响战争形态变化。我们作为新时代飞行员,不仅要有“空中拼刺刀”的血性胆气,更要有学习研究的创新素养和分析决断的指挥能力。
“剑如人,剑法更要高于人。”这是我常激励自己的一句话。为了练好“剑法”,我始终坚持飞最高标准:复杂气象,上!电子干扰,闯!
挑战训练大纲的要求上限,突破身体的承受极限,探索战机性能的临界极限……作为单位的飞行骨干,我主动带领年轻飞行员钻研破解作战难题,完善了多套战法训法,圆满完成多项重大任务。
蓝天砺剑,永无止境。在一线战斗飞行的这些年,我深切体会到,只有不畏艰险,把每一次训练都当作实战去苦练精飞,才能真正把自己锻造成一柄党和人民需要的“空中利刃”,坚决做到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丁文骏整理)
朱国林进行刺杀训练。宋伟坤摄
把忠诚镌刻在雪山之巅
■西藏军区奴木日边防连三级军士长 朱国林
海拔5307米的哨所矗立山巅,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0%,每一次巡逻都要历经生死考验,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吞咽砂石。就在这里,我和战友们用青春与热血,在“云端哨卡”刻下“忠诚”二字。
6年前,我作为首批官兵,随哨所第一任哨长旦增多吉踏上这片“生命禁区”。6年来,尽管脸庞已刻满风霜,嘴唇也透着高原特有的乌紫,但我仍选择在这里坚守。
每当风雪呼啸、寒冬降临,在执勤巡逻的必经之路上,“冰天雪地路”会成为唯一的通道。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狂风卷起坚硬的雪粒,如同无数冰刀迎面刺来,能见度只有数米。
那次执行巡逻任务,上等兵范洪伟在通过一处陡峭冰坡时,脚底突然打滑导致身体失控,向一道被新雪覆盖的冰裂隙急速滑坠。千钧一发之际,我猛扑在冰面上,死死拽住他的装具背带。巨大的下坠力,拖着我一同慢慢滑向裂隙边缘,锋利的冰缘在我的手臂上划开一道深长的口子,鲜血瞬间涌出。我不顾钻心的疼痛,咬紧牙关,双脚死死蹬住冰面,拼尽全力稳住身形。
最终,战友们快速反应,合力将我们从死神手中拽回。
那年7月,我被日喀则军分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那道伤疤,也成为我军旅生涯中的一枚珍贵“勋章”。
党员徽章亮在前哨、党员骨干战在前哨,是我一直以来的信念坚守和信条准则。稀薄的氧气,凛冽的寒风,这里的一切已经刻进我的生命。每次执行任务时,我注重观察总结,山坳积雪的微微增厚、特定低温下地面的硬度变化、不同时节山口的风力大小……这些关乎任务完成和战友安危的毫厘信息,都被我认真记在本上。作为一名党员班长,只有将平凡做到极致,才能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守护好脚下的界碑和身后的国土。
在这海拔5307米的“云端哨卡”,忠诚无需铭刻于石碑,已化作烙印深深嵌入这雪域高原。它无声,却重逾千钧;它无形,却比界碑更永恒。
(解放军报记者王越整理)
版式设计:石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