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城”南昌,军旗升起的地方。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90多年来,人民军队走过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铸就一座座高高耸立的英雄丰碑。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当我们把目光再次聚焦于南昌,更觉岁月荣光闪耀在心,壮志豪情激荡于怀。让我们从光辉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向着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编者
英雄城,正青春
■郑蜀炎
重温《星火燎原》之《“八一”的枪声》 技术支持:李连杰、王江
在南昌,红色是历史的浓缩;在南昌,英雄是城市的灵魂。
南昌,拥有一份令人肃然起敬的美誉——“英雄城”。
“速用兵者昌”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当“炮兵连”(起义前委指挥部的代号)用军号发出的起义号令划破夜幕,2万多颈扎红色布条、臂缚白毛巾的起义官兵,向数十个敌军盘踞之地发起了攻击。
凛凛号声中,“河山统一”的口令声,压过“盘涡随棹舞,惊浪溅船零”的赣江之涛;骤响夜空的密集枪声,在这个千年古城宣告着历史进程的改变——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史载,南昌的地名源自“南方昌盛”的寓意。此刻,借用《新唐书》中“速用兵者昌”之句,能更准确地描述出起义之夜惊心动魄的4个多小时。
“老表”们说,盛夏的南昌是咸的,一张嘴全是顺脸流进来的汗水。可这一夜,比天气还要热的是暴烈的枪炮声。袁也烈同志时为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4师第72团3营营长。他记忆里起义的战斗场景依然栩栩如生——“部队随即像流水一样冲进营房去”“一阵钢铁撞击声,几阵激烈的手榴弹爆炸声之后,就听得有人在喊叫:不要打了!”
枪响敌溃,战斗比预定时间提前结束。这位老军人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胜利的欣喜:“我们用枪炮把这沉重的黑夜赶走。”
指挥部所在的江西大旅社有一位叫姚锡田的茶房,因熟悉地形而自告奋勇,提着马灯为起义军带路。部队端着武器发起攻击时,就让他躲进能够避开枪弹的巷子里。战斗好像没打太久,可战利品却不少——“第二天,缴获的手枪、步枪、机枪都堆满了大旅社门口,后来请了200多名工人,搬了一天才全部运出去。”
或许,当时的参与者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正在见证并创造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但是,一夜风行于南昌城街头巷尾的歌谣,表达着百姓人家对一支新型军队的赞赏与拥戴:“昨夜机关枪咯咯响,红带兵(起义部队以红布条为标识)解决了国民党。”
“东方昌矣”。1927年8月3日出版的《江西工商报》,巧妙地借古老《诗经》中的诗句,翔实地报道了8月2日,南昌城召开革命委员会就职典礼及军民联欢大会等一系列活动的情形:“是日,大会场中赤日当空,延长数小时之久,而到会群众莫不精神奋发,于此可见南昌民众革命之精神。”
锋锷历史,苍茫春秋。据统计,当时我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即老百姓口传的“红带兵”,2万多人参加了起义。而南昌四周,驻扎着反动派十几万军队。于是,数日后,起义部队按照预定的计划撤离南昌,然后分兵多路,突破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转战南下。
由于敌军重兵“围剿”、步步设防,一些起义部队在波涛陡惊、风雨骤至的激战中被冲散。在各自为战、孤军奋战的冲突决荡中,许多官兵与部队失散失联,甚至没能留下姓名。以至于直到今天,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镌刻“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的大理石上,仅记载着1186人的名字。
大道兮低回。这面“名录墙”依然为起义部队那些尚未列入名册的人员,保留着补录的空白区。就像一支集合列队的行伍,正在等待战友归队。伫立墙前,我逐一默念着那些或如雷贯耳、或未曾听闻的名字,顿感那些奔若猛浪的岁月扑面而来,耳畔仿佛传来这支军队穿越历史、直击心灵的集结号。
悠长的集结号声中,我们似乎听到一位位老兵在应声答“到”——1997年,名录上只有104个名字;2007年,增至858人;2017年,已达1042人;2023年,列入名录者已有1178人;2024年,又有8位老兵“归队”。穿透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已经有1186位勇士,按照序列列位于战友们中间……
这是一份铸入历史光荣与梦想的“花名册”。我们看到起义队伍中有我党的早期党员,也有追寻救国之路的热血青年;有30多位女战士,还有来自多个少数民族的士兵……在打响石破天惊的第一枪后,虽然几经辗转、数度聚散,但他们始终高举军旗,紧攥枪杆,如同火种四处播撒。在我军横枪跃马、纵横山河的各支劲旅中,在祖国解放的各个战场上,都能追寻到他们的身影。
回溯南昌起义,还要提到一个名字:宋庆龄。起义成功当天,她就领衔署名发表阐述起义意义的《中央委员会宣言》,随后又被推选为革命委员会最高指挥机构的7人主席团成员。因此,她的一段话,完全可以用来评价起义中的有名或者无名者——“任何时代,英雄都是这样一种人:他们以惊人的忠诚、决心、勇气和技能,完成了那个时代放在人人面前的重要任务。”
“赣江西畔从今日,明月清风忆使君。”随着跨越时空的追寻,我们相信,一定还会有更多的英名能够被重新铭记、传诵。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英雄能够重登名录,但我们知道,他们心中永远镌刻着一个日子——8月1日。
是的,他们属于这一天。就像他们属于那天呼啸城头的枪林弹雨,属于那天第一面血染而红的战旗……
南昌起义(油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作品) 罗田喜作
流动的诗,有形的史
“去马疾如飞,看君战胜归。”
1949年5月21日凌晨,在“解放全中国”的号令声中,人民解放军前卫部队强渡南昌城屏障抚河,进逼南昌。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22日下午,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完全占领并宣告解放南昌。23日上午,举行了雄壮的入城式。
在欢迎解放军入城的队伍中,南昌百姓高举的一条标语让许多久经沙场的老战士红了眼眶:迎接我们的亲人——红军——解放军。
是的,百姓心中几多自豪,如同他们的笑声一般爽朗:“队伍头里打的旗子一点冒(没)有变嘛。”
《人民日报》第二天的头条新闻,这种欣喜之情也溢于笔墨——《人民解放军诞生地南昌宣告解放》。
在南昌各界庆祝解放暨欢迎人民解放军的大会上,部队领导致辞的头一句,便引得许多人喜极而泣:“今天,我们又回到22年前的老家啦!”
担负解放南昌任务的是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几天前,全力投入迎接解放工作的南昌地下党组织得此消息,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握紧了手。这支部队的司令员兼政委,恰恰就是从南昌起义走出来的名将陈赓。
数学上有个词叫“零坐标”——一个坐标系的原点。在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历史坐标系中,南昌,8月1日,就好比这样的“零坐标”。它标记着起点,也让未来的历史有了清晰的时空坐标。
1929年,我党将8月1日定为“八一国际赤色日”;1932年,8月1日被定为“国际反对帝国主义斗争日”;1933年,这一天被正式定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人民军队有了建军纪念日。
从这一天起,人民有了自己的军队,为祖国而强军、为人民而胜战,理所当然地成为这支军队的铁律——
同年,我军颁布了人民军队最早的军人誓词——《中国工农红军誓词》。红军战士的誓言震撼山河:“拿我们刺刀和枪炮与敌决一死战。”
血脉延续,爝火传薪。近百年的强军征途,光荣与梦想仍在延续,新一代年轻士兵的“军人誓词”同样铿锵有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苦练杀敌本领,时刻准备战斗。”
始于南昌的人民军队军史,可用一个充满铁骨豪气的成语来形容——负弩前驱。负弩者,携持武器;前驱者,刀锋扑面、狭路相逢。从这里出发的钢铁队伍,“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完成着一支军队锋镝锐进、蹈海翻江的历史叙事,书写下一部英雄史诗经山历海、万折必东的胆剑之篇。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内涵。踏访南昌的街衢巷陌,标注着“八一”的各种牌匾构成了这个城市独特的“导读”——八一广场、八一大道、八一学校、八一公园……鲜红的历史地标遍布南昌,不经意间就灿然眼前。这不仅是独特的文化地标,更是一种内化于心的精神符号。
南昌盛夏,热浪滚滚。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门前依旧排着长队,馆内人头攒动,参观者的热度似乎未因酷热而降低。纪念馆的领导介绍说,从1957年正式建成后,这里就从来不存在旺季、淡季之分,每天的参观者都在万人以上。
有一个数字让我感悟良多,来此参观者除外省旅游者外,作为“回头客”的江西居民占了很大的比例。一位带着孩子来参观的南昌人说:作为南昌人,我们自己要记得住、给孩子要讲得清属于南昌的荣耀。
岁月如此清晰地凝聚。在南昌,“八一”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流动的诗,也是有形的史。
“铁的必然性”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是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描写的南昌。可登临这个以锦绣诗文著名的亭阁,我却为史书所载的一个数字扼腕叹息、潸然泪下——如此绝境胜景,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动荡年代,竟然13次被毁坏,其中,多数是战乱兵燹。
就地理位置而言,南昌古有“吴头楚尾”之称。一部更迭迁流的南昌史,有数不胜数的物华天宝、俊采星驰、人杰地灵……而回溯千年古城留下的记忆,绝不仅仅是诗情画意。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在古代社会,城市的含义是由一重重的墙、一道道的门构成的。修筑这些高墙厚门,显然不仅仅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为了获取一片安全、稳定的繁衍生存之地。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修城筑墙并非易事,却又是不得不作出的选择。
今天,古代南昌残留的那些斑驳老墙古门,已然成为遗迹。但是,历史的回响中,刀剑斫伐、白刃搏击之声不绝于耳——
刘邦命大将灌婴率兵“渡江定郡地”,选中这片“诸道之冲”的军事要地,开始了由“兵马营盘”到修筑“昌大南方”之城的建城史;明代推行“高筑城”的国策,不仅耸立起厚2丈、高3丈的城墙,而且在长长的护城壕沟里灌满赣江之水;南宋时,爱国名将岳飞驻扎南昌,征战金兵,留下的“试剑石”犹闻铿锵;元末的“洪都(古代南昌名)保卫战”,数万守军与60万攻城大军城头喋血85天,创造了中国古代战史上经典的守城战役,直接改变了元末政治格局……
中国多难,近代尤甚。与那些古代战事相比,近代老南昌人用口述历史,所记所忆的惨痛亲历,可谓血泪斑斑。由于长期的军阀混战,至南昌起义时,这个自古就以水陆通利、物产丰饶而繁茂昌盛的城市,人口已经凋零到约20万。1939年,日寇攻陷南昌后,对参加“南昌保卫战”的抗日军民进行疯狂杀戮,使南昌人口最低谷时竟不足6万。直至抗战胜利,南昌人口仅有14万……
纵横家国事,风雨百年心。回溯凛冽的南昌历史,我们可以听到一个伟大的声音在深刻地判断、透彻地诠释、雄辩地表达着一个属于“铁的必然性”的历史逻辑——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历史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南昌,人民军队在岁月烽烟中担负起历史重任。南昌这片红壤沃土上的“八一”,注定以铁血豪情与壮士情怀,以红色文化与英雄精神,构成这个城市精神文化的坐标轴心,从历史续变衔接中辐射出现实力量,在岁月风烟中释放着时代光彩。
青春的城
历史至此,当翻新篇。
探寻“历史现场”从来都离不开“当代性”的意义。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历史是人类对过往时间和空间的回望,其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历史存在于时间的流动中。也就是说,未来其实就在今天的奋斗中。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力探索、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在“军旗升起的地方”,红色血脉赓续化作长风破浪的云帆,续写着风云激荡、翻天覆地的发展鸿篇。
1954年,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5”由洪都机械厂研制生产,并在南昌首飞;
1958年,新中国第一辆柴油轮式拖拉机制造成功,被命名为“八一”拖拉机;
1966年12月,新中国第一批海防导弹在南昌研制成功,开始为祖国国防事业建功立业……
1949年,就在解放当天,南昌唯一的一座跨江大桥被国民党溃军炸毁。仅仅12天后,大桥就抢修恢复通车,后被命名为“八一大桥”。70余年后,这座大桥与英雄大桥、复兴大桥、隆兴大桥等“十五桥一隧”横跨赣江,气势如虹。
1950年4月23日,“南昌”护卫舰出现在人民海军第一批命名的军舰序列中。1953年,毛主席在南昌舰的海图室里,写下了力透纸背的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第一代南昌舰2016年退役后,南昌人民把它请回了故乡,打造出“南昌舰军事主题公园”,成为南昌国防教育的新景观。而新一代的南昌舰,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已经成为海军新质作战力量的典型代表,逐浪大洋……
从制造到“质造”“智造”,产业发展持续迭代升级……在南昌采访,我时时被这样的新闻激奋着、吸引着。也正因如此,我才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的方志敏烈士。他生于江西上饶,英勇就义于南昌。他在狱中写下的《可爱的中国》,对祖国和家乡的未来有这样深情的描述:“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今天,我们在浴血荣光的“英雄城”告慰先烈:在可爱的家乡的土地上,这一切已经成为现实。
英雄城,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