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我有些“发蔫”,排长找我谈心,给我讲了“南京路上好八连”大学生士兵公举东的故事。公举东“在连队我又读了3年大学”的感慨,拨动了我的心弦,让我明白:在军营如果找不到兵的感觉,体验不到“我是一个兵”的快乐,再好的种子也难以发芽、扎根、成长。
说实话,“大学生士兵情结”在所难免,关键看你怎么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份《名校大学毕业生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分析了许多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败走麦城”的原因,重要一条就是“自命不凡”!
我警醒了,开始尝试着寻找兵的快乐。政治教育课上,我用心聆听;训练场上,我告诉自己要坚持;公差勤务,我也抢着干……我把自己的弱项,一一记在小本子上,改正一项就撕去一页。
慢慢地,本子越来越薄,进步越来越明显。新兵连结束,我被连队评为唯一的“全优新兵”。
站在领奖台上,听着战友们雷鸣般的掌声,我突然发现:原来,当一名“真正的兵”是这样的快乐!
走出“眼高手低”的束缚,才能品尝到实现大学生士兵价值的快乐
新兵下连时,集团军领导把我们当作“宝贝疙瘩”,当年入伍的27名大学生士兵全被抽调到新组建的导弹团。看着威风凛凛的战车,我顿时热血沸腾,这不是我参军报国的梦想吗?
正当我踌躇满志,觉得可以大显身手时,一系列“没想到”接连而来,让我十分苦恼——
专业集训,我觉得自己文化底子厚,随便学学也不至于落后于人,谁料第一次考核,竟得了个倒数第二;
战车上按钮很多,团里规定,只有全部操作程序烂熟于心,才有资格登上战车。终于等到操作体验了,谁料一接通电源,面对一大排闪烁的指示灯,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操作步骤忘得一干二净,没敢动手,就狼狈地下了战车……
这使我意识到,大学生士兵如果不脚踏实地从“零”起步,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零”。在新装备专业集训的3个月时间里,我每天提前1小时起床,背外文、学习装备知识,遇到问题追着向教员和战友请教。集训结束时,我被评为“全优学员”。
要说大学生士兵的优势,我觉得学习能力是最大的优势。为了更好地驾驭新装备,我系统学习了《自动控制原理》《数字电路》《雷达原理》等专业基础理论;运用大学时学习的计算机编码原理,我将战车操作舱内的按钮分成8个区,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结果,我总结的13种训练方法被部队推广,制作的“战车射击教学课件”在军区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