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
军训不及格,不能考大学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特别是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外辱之下军国民教育思潮再起。
军训的重启是在1929年,其时,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军事教育重新受到重视。当年1月,国民政府颁布了《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其中规定,“凡大学、高级中学及专门学校、大学预科并其他高等以上学校,除女生外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期内,各校学生应受连续三星期之严格训练”。
1931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高中以上学校加紧军事教育的通令》。希望通过军事训练,“锻炼学生身心涵养、纪律、服从、负责、耐劳诸观念,提高国民献身殉国之精神,以增进国防之能力”。
当时,所有大学、高中等学校的男生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进行连续三周的军训,教官则由陆军学校毕业生担任。
训练项目包括传授军事学识的技能和培养优良德性及生活习惯,前者包括学科和术科。学科有步兵操典、野外勤务、射击教范、防空常识、战车常识、卫生急救等。术科有徒手教练、持枪教练、测图实施、弹药射击、夜间演习等等。
培养优良德性及生活习惯是通过施用军事管理的办法,女生亦须在可能范围内斟酌施行,无论食宿、勤务、上课、出操、请假等,都有军队化的严格规定。
当时的军训成绩考核极其严格,不及格的学生要随下一届学生重新训练,若至毕业时仍不及格,则不准毕业;凡高中以上学生军训不及格者,不得投考大学。
1929年,身为清华校长的罗家伦在校内推行军训,早晚点名,屡次无故缺席的学生甚至会被开除学籍。为以身作则,罗家伦和学生一样身穿军服,脚穿马靴,天天出操。
北大校长蔡元培也极为重视军训,他在写给罗家伦的信中谈到“救国问题的根本解决之计”时,明确提出:“此事非普及平民教育,于普通简易教育中参入军事教育,不能收效。入手办法,只能先从在校学生训练起。”
1935年1月,发布通令:实施军训三个月,所有普通学科应一律提前结束,高中以上学生本年暑假仍照常举行暑假军训,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施学校集中军训。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统一的军训中断了,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才重新开始。新中国成立后也坚持延续了学生军训的传统。直到“文革”爆发后,随着学校教育的瘫痪,军训也随之消失,部分学生则下到部队里面工作。
“文革”结束后,军训又被提上议程。1985年,浙江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等学校参加了全国学生军训的试点,军训再一次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且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