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雪:飞雪连天擎北斗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唐先武责任编辑:遥远
2015-06-25 10:58

自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全面启动,2003年北斗一号建成,2012年底北斗二号面向亚太地区开通服务。在北斗问天征程上,每一个耀眼的年轮、每一座矗立的丰碑,都镌刻着一个名字:王飞雪——国防科技大学卫星导航中心主任、教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30年,王飞雪投身北斗事业20年,和团队一起攻克一系列北斗系统核心关键技术,用智慧与担当,托举“中国北斗”遨游苍穹!

逐鹿前沿不辱使命

王飞雪是1988年高中毕业的。当时,他成绩优异被推荐到北京大学,而他最终选择了向往已久的国防科大。他以全院第一的成绩完成了本科学业。中国科学院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而国防科大也挽留他留校深造。王飞雪选择了后者。在选择专业方向时,他选择了当时国家最急需也最薄弱的精确制导方向。

1995年,推进中的北斗导航系统遇到了瓶颈——信号快速捕获。该核心技术国内专家10年攻关未成。

一直高度关注国际定位导航技术发展的王飞雪,在一次调研中知道此事,当晚彻夜未眠。他把以前掌握的资料和这次实验数据研究对比,另辟蹊径,从数学理论上寻找解决办法。

连续几个通宵,反复推理论证,他把结果摆到时任系主任庄钊文教授案头。

这套“全数字化快速捕获信号与接收技术方案”,得到了中国卫星测控奠基人、中科院院士陈芳允的高度关注,专门组织专家开会论证。王飞雪从理论到实践,从数据到推理,旁征博引,回答质疑,得到与会代表充分肯定。

“王飞雪”的名字,在北斗业内声名鹊起。那一年,他才24岁,正攻读博士学位。从那时起,王飞雪正式踏上北斗导航定位的逐梦之旅。

他和同学雍少为、欧钢从北京抱回一台当时比较先进的台式计算机,及4万元的尝试经费,开始了艰难的攻关。没有实验室,就把一个10平方米的仓库简单收拾一下;没有仪器设备,就东挪西借,开始了伟大的科研探险。

3年后,当显示器上脉冲闪耀、信号捕捉成功那一刻,业内20多位专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10年时间、十几家单位、几十位知名专家未能解决的瓶颈,竟然3年内被3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解决了!

2006年,国家准备对北斗一号导航系统体制进行升级。王飞雪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北斗一号服务性能全面升级的绝佳机会。

在庄钊文教授指导下,王飞雪和团队大胆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编码理论改造应用方案。经过论证后应用到北斗二号上,带动了整个北斗短消息服务系统效能的跃升:所有终端设备功耗降低一半,抗干扰性能提升一倍,各项参数达到理论最优值。

2012年底,升级后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面向亚太地区开通服务!

今年3月30日,北斗卫星导航全球系统首颗实验组网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启动实施。鲜为人知的是,在这项任务中,王飞雪团队承担了30余项任务,是国家唯一同时承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体制、卫星载荷、地面运控、测试评估和装备应用任务的团队。

登峰险路追求卓越

“报告!卫星与地面失去联系!”

“启动紧急预案!”

“报告!指令无效!”

一瞬间,指挥大厅一片寂静。这是2007年底我国第二代导航卫星运行中发生的一幕。

怎么办?如果不在3个月内解决问题,不但下一颗星不能发射,即将组网的数十颗卫星发射也将无限期推迟。

情况十分危急!只有“躲”和“抗”两种解决方案。“躲”,国家要遭受数十亿损失;而“抗”还是未知。

“3个月内,我们一定拿出‘抗体’!”王飞雪毫不犹豫立下军令状。

在那个冰雪肆虐的冬天,王飞雪他们胸怀一团火,玩命一般与时间赛跑。困了就用自来水冲下头,饿了就啃口干面,吃住都在实验室,连大年三十都没有回家。不到3个月,具有强大抗干扰能力的卫星载荷横空出世!

在验收评审会上,平时不苟言笑的王飞雪难得诙谐地说,我们利用剩余时间还做了修正航天指标数据的副产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