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记者目击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王通化、邹维荣、宗兆盾责任编辑:刘航
2016-06-26 00:15

“新长征”再出发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目击记

■解放军报记者 王通化 邹维荣 特约记者 宗兆盾

6月25日晚,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中国军网记者岱天荣

搬上马扎,10岁女孩薛青聚早早地爬到自家楼顶,“等着看火箭发射”。

从薛青聚家的楼顶望去,不远处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曾经是她和家人的家园。6年前,为了支持发射场的建设,他们从祖祖辈辈居住的星光村搬了出来,住进了镇上新盖的航天社区。

曾经的星光村、如今的发射场,正静静地等待着属于这里的第一声“点火”。

这是新的“长征”——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英姿勃发地矗立在发射平台上,等待着属于它的第一次飞行。

这是新的“出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之战、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在这个夜晚拉开序幕。

公元2016年6月25日20时00分,中国航天“新长征”迎来“再出发”的读秒时刻!

10、9、8……此刻,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工程师周湘虎激动难抑。这位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工位现场管理代表,全程参与了发射场的建设工作。因为长时间紫外线照射和过度劳累,他的左眼永久失明。得知要被安排照顾到条件好的岗位,他坚决要求留下。他说:“能看到新一代火箭从自己亲手建设的发射场腾空而起,是我最大的幸福!”

6、5、4……此刻,专程赶来观看发射的火箭领域的专家、院士们的脸上写满期待。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为满足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的需求和未来载人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长远需求,全新研制的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的中型运载火箭。凝望着发射塔下带着长征火箭家族显著特征的乳白色箭体,他们说:长征七号,是中国火箭发展接力中的“关键一棒”!

3、2、1……此刻,发射场动力室的一群年轻人屏住呼吸。这群年轻人没事的时候喜欢摆“资历”。1985年出生的工程师杨光说,这是他的第25次发射;比他小两岁的操作手闫雷说,这是他的13次发射。差两年就差10多次,一群年轻人的发射资历,不仅见证着一枚枚“长征”火箭的接力,也见证着中国航天的高密度时代。

“点火!”“起飞!”

20时00分,随着01指挥员王广义的响亮口令,刹那间,烈焰裹挟着蒸汽猛地从火箭底部喷涌开来,一束混合着蓝色的橘红色火焰喷薄而出,托举着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与上面级组合体拔地而起。

多么熟悉的声音,多么熟悉的场景。46年前,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是这样升空的。此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历次发射也都是这样升空的。从大漠戈壁到大凉山下,从黄土高坡到南海之滨,在一次次的“点火”声中,载人飞船、月球探测器、北斗导航卫星……相继成功奔向茫茫太空。

夜空下,星星凝视着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巨大尾焰划出的绚丽轨迹。航天测控人的目光,继续紧盯着长征七号在苍穹中迈出的“每一步”。

这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第一次飞行,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30次飞行。

“火箭飞行正常”“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发射场指挥控制大厅内,来自各方的测控点接力传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飞行数据。

“火箭助推器分离”“火箭一级分离”“抛整流罩”……地面跟踪测量数据显示,火箭助推器、一级火箭、火箭整流罩残骸均陨落于中国南海海域。

20时10分许,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与搭载的远征1A上面级飞行器成功分离,远征一号上面级进入近地点高度约200千米、远地点高度394千米的预定轨道。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张又侠宣布:“长征七号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多少人翘首以盼这个时刻!掌声不息,热泪满面,一个又一个拥抱在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中间传递。

人群中,满头白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激动地说:“今天我这心情,就像我的名字一样,来到龙楼镇,快乐又自豪!”

这位78岁的老人,曾是长征三号甲、乙、丙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是长征家族当之无愧的功臣。闻听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研发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3岁,院士一语双关:长征家族有了主力“接班人”,一代比一代更年轻!

在自家楼顶上,薛青聚高兴地跳了起来。这位出生在“星光村”的女孩说:“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有了,就叫:心和火箭一起飞!”

“新长征”再出发。中国航天的“接力”就这样展开,航天梦想的“种子”,就这样播下。

(解放军报文昌6月25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