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文昌近3000公里 他们却牵动“长七”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姜宁 祁登峰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6-06-26 01:17

助飞“神箭”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备战长征七号火箭首飞任务纪实

初夏时节,坐落在京城西北郊外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旌旗猎猎、号令声声。

这里,长征七号火箭首飞的倒计时已经开启,一场再征太空的航天大戏正在紧锣密鼓的彩排。这里,星辰大海作穹幕,飞控大厅当舞台。一道道穿梭忙碌的身影正在用智慧的双手,描绘“长七”神箭飞天的绚丽图景。

“小创新”连着“大梦想”

崭新的任务,预示崭新的挑战。全新的状态,呼唤全新的应战。

与中心以往执行的历次任务相比,长征七号火箭首飞任务控制目标多、试验项目新、技术要求高。中心面临“研制单位多,统筹协调复杂”“任务目标多,组织实施复杂”“返回要求高,落点预报复杂”三大难题。每一道难题就像一个横亘在飞天路上的一道鸿沟,只有成功跨越,方能成就梦想。

有着丰富大战实战经验的飞控中心临渊不惧,沉着应对,稳步前行。他们组建长征七号火箭首飞型号任务团队,以飞控能力创新为抓手,开展针对性准备,集智型攻关。从任务组织管理到方案预案拟定,从规划计划生成到轨道预报计算,从软件系统构建到硬件平台支撑,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岗位,都突出创新思维,彰显创新力量。

一个个新思想的运用,一个个新模型的建立,一个个新软件的研发,就像一个个闪光的星点,架起逾越难题鸿沟的天桥。

他们进一步完善运用型号团队制度,着眼一专多能,岗位融合,不断减少中心内部指挥层级,压缩技术协调环节,有效提升了任务准备效率。以往很多专业需要通过总体岗位与研制部门协调,现在实现了“一插到底”,各专业分别与研制部门对接,细节更清楚,沟通更顺畅。

他们与型号制度相适应,创新方案拟定形式,将规划计划、遥控注入、应急控制、遥测监视等多个方案有机融合为一套飞控实施方案,克服了可能出现的内容重复,表述不统一的问题,实现了方案的瘦身和精细化。

他们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实现了一系列飞控技术的创新突破。利用动态优先级的启发式算法创新多目标的动态规划技术,为中心多目标协同控制基础;突破上面级姿态制导预示技术,实现了飞行器自主轨控的监视预报;创新在线落区估算方法,建立返回舱气动模型和再入大气模型等,解决了精确预报返回落点困难的问题;利用最先进的三维绘制技术,更新可视化系统渲染模块,大大提升了三维展示的真实感和实时性……

千流汇聚方成海,千人聚力可排山。中心任务备战中取得的一项项创新,一次次突破,虽然没有多少轰动世界的大成果,但却都是飞天路上必不可少的因子和环节。对此,中心陈宏敏主任这样说:“我们重视每一个细节,推崇每一个创新,因为即使它们再小,都与我们的飞天梦想紧紧相连。”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