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场“心脏”发射前夜突现故障,变电站技师如何应对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邹维荣 贾保华 王通化责任编辑:康哲
2016-06-27 03:02

岗位 发测站煤油加注

操作手毛志强:“最难的是为自己加注”

看到很多人在朋友圈晒长征七号烈焰腾空的壮美瞬间,长征七号火箭煤油加注操作手毛志强自豪极了。“长征七号身上的第一滴‘血液’——煤油,可是我加注的!”发射成功第一时间,他打电话告诉自己年幼的女儿。

推进剂加注工作历来被航天人视为“在刀尖上跳舞”,稍有差池就可能酿成大祸。毛志强坦言,“按下加注电钮那一刻,心情还是有些忐忑的。”因为这一次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需要加入多达170吨的煤油,首次使用大流量加注技术。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煤油加注系统的首次实战。毛志强和同事们打赢了这次实战,按照任务要求和时间节点,他们做到了零失误、零差错。面对如此战绩,毛志强沉吟片刻说:“其实为火箭加注不算最难,最难的是为自己加注!”

为自己加注?记者第一次听到这一新奇的提法,不免好奇。毛志强的目光落在书桌上女儿的照片上又迅速收回。他说:“由于长期分居两地,加上首飞任务繁重,我们很多同事已经有大半年没和家人见面了。”

“我们为自己加注的办法,就是相互晒自己家人的照片。”毛志强说到这里,脸上灿烂起来,“发射那天,家里人都在电视里看着我们呢,为了家人,我们也不能失败!”

毛志强告诉记者,他的最新打算是买一个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缩比模型,连同火箭发射的照片,寄回去后送给女儿当生日礼物。

岗位 西沙琛航岛测控站

测控分系统指挥员张翔:“标准永远在自己手里”

这里是我国唯一的深海陆基测控站——西沙琛航岛测控站。

“可以交卷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的喜讯传来,看着同事们紧紧相拥、热泪盈眶的场面,这句话从测控分系统指挥员张翔的内心深处升腾而起。

从2011年建站那天起,这个面积仅0.45平方公里的小岛,便成为张翔和同事们的“考场”。

那年,2艘船艇搭载设备设施运输上岛,因为担心设备被碰坏,张翔和组员们一起轮流在底舱守护。由于风大浪急,那一次他们每个人都晕船呕吐。在又闷又热的空间里,他们颠簸航行了近30个小时。靠岸的那一刻,张翔发誓下辈子再也不坐船了。可是,只要一有任务,他又义无反顾地出发。

无数次出发,他们迎来发射场测控设备全系统综合校飞的时刻。这是检验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恰在这时,张翔负责的统一测控设备遭遇不明信号干扰,跟踪目标无法锁定!虽然最终排除了故障,但那次之后,张翔告诉同事也告诉自己:“什么叫首次标准?标准别人定得再高,如果自己要求不高,那标准就是空的,标准其实永远在自己手里!”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启动后,张翔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谨慎、细心。设备开孔,他带领组员顶着烈日和海风,爬高塔上吊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备标校工作,用满脸的“西沙黑”,为执行首飞任务标定了最为精确的基准。备品备件测试,他每一块都不放过,每一项都要测试。用他的话讲:“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时无备。”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升空后570余秒,琛航岛测控站顺利将测控“接力棒”交到了远望号测量船的手中。那一刻,张翔发现,他已经爱上这个“考场”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