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编剧”赵凤才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姜宁 祁登峰责任编辑:陈婕
2016-06-27 10:57

赵凤才(左一)

发射入轨、升轨控制、在轨测试、变轨调相……一连串精确的飞控动作在太空完美展现,犹如一场场太空“大片”展现在观众眼前。

赵凤才正是这部大片的编剧,用航天专业术语描述,作为长征七号火箭首飞任务飞控总体主任设计师,他要负责设计远征1A上面级及有效载荷组合体的各项飞行控制任务实施过程和在轨科学探测试验的测控支持工作。

任务准备初期,最难的就是方案设计。战斗早在一年前就已打响。为了编好《飞控总体技术实施方案》这个“剧本”,赵凤才每天都需脑补各类技术资料,每一个早晨,赵凤才睁开双眼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脑海里过一遍当日的方案进度和技术会议安排,利用洗漱和早饭的时间思考方案里还没解决的问题。每一个深夜,在关灯离开办公室前,他还总忘不了在工作笔记上整理一天的工作成果和新发现的问题,梳理调整明日的工作计划和思路建议。常常是大脑高速运转一整天,睡觉时也停不下来。

对赵凤才来说,这种工作状态并不陌生,甚至早已成为习惯。赵凤才曾担任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三号任务飞控总体主任设计师,由他担纲撰写的一本本飞控总体技术方案,成功演绎出一幕幕中国探月的激情大片。然而,这次担任长征七号火箭首飞任务飞控总体主任设计师,赵凤才却有着不一样的感觉。

从“嫦娥”到“长征”,变换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还有从探月工程到载人航天工程的角色变换,还有崭新的技术状态和任务要求,还有更加艰辛复杂的“编剧”历程……

相对于中心以前执行的历次航天任务来说,长征七号火箭首飞任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研制单位多、任务目标多,特别是很多型号研制单位是首次承担载人航天相关任务,首次承担载荷抓总研制任务。由此给北京中心组织协调、统筹计划和拟定方案带来了很多困难。有时为了明确一个技术状态或任务接口,赵凤才一天要跑很多趟型号研制部门,不厌其烦的查阅技术资料,翻来覆去的同型号专家们进行研讨交流。

任务准备一年来,他先后翻阅各类专业书籍和技术资料达两百多套,背记技术资料100余份,参加各类技术研讨会、状态协调会、方案交流会达30多次,撰写工作笔记、会议纪要长达3万字。最多的时候,一次他要连续10多个小时跟各系统专家们讨论确定问题。正是通过这一分分资料、一次次讨论、一本本笔记、一个个问题,赵凤才方能对任务状态了如指掌,方能在“长七飞天”这部太空大戏中撰写出精彩的飞控剧情。

“凤才就像这次任务飞控工作的‘活地图’一样,不论我们有什么疑惑,有什么问题,只要去找他,总能说的一清二楚。”赵凤才的同事韩绍金告诉记者说,“找凤才比查资料还快!”

 除了任务本身带来的困难外,赵凤才还面临一个全新的挑战。中心为了适应任务型号制度要求,进一步提升飞控实施方案的条理性和可操作性,决定将以往“计划实施方案”“遥控注入实施方案”“应急控制实施方案”等多个方案融合为一本“飞控总体实施方案”。“这对飞控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和有益的尝试,但是对飞控总体主任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中心副总工程师周立这样评价。为了科学有机融合各个方案,赵凤才需对每个岗位、每个专业的技术状态、外部接口、应急预案和实施细节等都要了如指掌。就仿佛原本只需要翻越一座高山,而现在他需要把周围群山都要走一遍,工作量和难度何止增加一倍。

成功源于艰辛付出,创新来自汗水浇灌。当 2016年5月19日,中心《长征七号火箭首飞任务飞控总体技术实施方案》成功通过专家组评审时,大家都不由自主想起了飞控会议室里那个倔强、坚持的身影:在堆满资料的办公桌前,赵凤才时而埋首翻越资料,时而紧蹙眉头思索,时而紧盯屏幕敲字,噼啪的敲击键盘声和哗哗的翻阅资料声仿佛汇聚成一曲深夜里最动人的飞控交响乐……

如果说五年前的赵凤才只是“小编”一枚,那么今天他已然成为金牌编剧。300多天的任务准备,180多页的飞控总体技术实施方案,30余个版本的修改完善,还有那数不胜数的不眠之夜,此刻,在中心飞控大厅的战位上,在长征七号放飞九天的瞬间,都化作为赵凤才心中的智慧和期盼,脸上的自信和从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