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战略机遇 推动新一轮发展——两会时间看“中国信心”

来源:新华社作者:新华社记者责任编辑:吴昊
2016-02-29 16:51

刚刚在上海闭幕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中国经济前景成为讨论热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认为,中国正通过加快结构性改革,重塑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续的中国经济。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世界的目光将再次聚焦中国。在转型升级的历史关口,分析战略机遇,研判形势任务,完全可以相信,中国将向世界传递出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增长,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坚定信心。

新常态新变化:发展环境和机遇内涵变了

“生产一吨亏一吨,两斤钢材都卖不出一斤白菜的价钱!”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冷水江钢铁公司董事长陈代富,谈到钢铁行业现在的形势感慨不已,“大规模扩张的老路走到了尽头,必须闯出一条新路。”

钢铁业是当前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缩影。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与外需的疲弱和动荡交织,加大了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继2015年中国经济创25年来增速新低后,今年1月份出口等经济数据继续下行,开局之年面临巨大挑战。

尽管其中有主动换挡提质的因素,也不乏增长亮点,但免不了一些唱衰中国经济之声再起,也有人对中国经济前景表示忧虑。

如何看待当前的困难?如何摆脱“换挡焦虑”?要看更深一层的战略背景,即中国经济这盘大棋正在谋求新破局。

习近平总书记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这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的转型关键期。过去支撑经济两位数增长的国内外环境变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变了,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今天的经济,而要看到新趋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国内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和世界经济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2012年开始连续下降,农民工工资近年来以两位数增速上涨。不仅要素成本优势弱化,而且资源环境瓶颈更加凸显。

杭州民企科尔集团2015年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兰卡斯特县建造投产了一个纺纱厂。尽管该地人工成本仍比中国贵,但电费比中国便宜一半以上,棉花便宜近一半,还可以规避反倾销。据参与这个项目的当地原招商工作人员林新伟的观察研究,美国制造业生产成本2009年约是中国12倍,2015年已缩小到大约3倍。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至今未走上复苏正轨,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持续震荡,全球贸易深度调整。国内原本过剩的产能很难通过出口消化,“堰塞湖”水位升高加剧了困难和风险。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内涵:从加速发展、扩张规模,变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纵观全球,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日本花了12年,韩国花了8年。还有不少国家在长达半世纪时间里未能更进一步。据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研究,二战后全球上百个经济体中,只有12个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能否顺利转型升级。

历史地看,迈入“10万亿美元”俱乐部的中国经济,如今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当于5年之前增长1.5个百分点,10年之前增长2.6个百分点。

放眼全球,中国经济增速位居前列,占世界经济总量15%却贡献了世界经济增量的25%。英国财政部商务大臣吉姆·奥尼尔说,要实现中国6.9%增速带来的经济增量,英国经济需要年增长22.5%,而印度需要增长34.5%。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