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李士祥:北京将治理“大城市病”,打造和谐宜居之城

来源:新华社作者:王卓伦 丁静 孔祥鑫责任编辑:陈婕
2016-03-08 16:19

“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将持续发力;单双号限行短期内不会常态化;2017年底,北京市四套班子搬迁通州副中心……”

在7日举行的全国人大北京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回应了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北京市将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治理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等领域治理“大城市病”,打造和谐宜居之城。

深化协同:逐步探索突破体制机制问题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疏解非首都功能相辅相成,紧密相关。”当被问到京津冀协同和治理首都“大城市病”的关系时,李士祥表示,今年将继续坚持对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这既实现首都功能的进一步优化,也将促进相关产业在津冀落户。

据了解,在《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的指导下,截至去年年底,北京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达到1.3万件,疏解了220个区域批发市场和79个工业企业。

“在河北沧州,北京现代四工厂去年6月开工建设;在河北曹妃甸,首钢二期于去年11月正式投产。”李士祥说,功能疏解是为了带动人口疏解,产业疏解出去,就业情况随之变化。我们坚持北京的房地产开发控制,控制房地产开发也是为了控制人口数量膨胀。

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得咋样了?李士祥表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正在有序建设,2017年底,北京市委、人大、政协、政府要搬到行政副中心办公,同时要带动相关部门搬迁。通州副中心将带动40万人口向外疏解。大兴、顺义、昌平等三个新城,将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规划承接北京市相关功能。

李士祥强调,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体制、机制问题一直困扰着三地协同“大业”。“中央要求消除隐形壁垒,我们一直在探索研究三地医保对接、教育办分校资质互认、职称晋升等问题。”李士祥说,如果这些问题能够突破,三地协同将更加深化。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