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防动员潜力转化效率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作者:解清责任编辑:柳晨
2017-07-11 18:52

提高国防动员潜力转化效率

■解  清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国防动员建设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军地职能使命定位不够准确、军民融合发展机制不够健全、后备力量建设缺乏前瞻性,从而影响国防动员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解决上述问题,应着力在抓重点带全局的问题上下功夫。

加强军地动员机构建设。要着眼履行国防动员使命任务的基本需求,积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体作用,主动改变军队大包大揽的被动状况,把本应属于政府职能范围的国防动员工作真正纳入政府行政职能,纳入政府责任管理目标,把国防动员这种“工期长”、见效慢的“隐形工程”作为考核政绩、衡量业绩的“硬杠杠”,作为干部任用的一个重要标准,激发各级立足本职抓好国防动员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国防动员组织机构,实行军地合署办公,明确职责定位、编制序列、组织领导和人员配备,推动国防动员工作重心由军队向地方政府转移,从组织基础上强化政府在国防动员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从运行体制上解决动员需求对接不够顺畅的矛盾。

积极探索融合发展路子。应依据《国防动员法》,制定出台与之相配套衔接的地方性法规,明确重大经济建设项目贯彻国防需求的法律地位,为落实军民融合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把国防动员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安排部署,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检查考核,切实做到同重视、同要求、同落实、同进步。地方兴建的公路干线、铁路、机场、港口、码头和粮库、油库等基础设施,建造的大型民船、民用飞机等运载工具,在立项审批阶段,应主动征求军事部门的意见,找准国防需求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在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中,主动提出国防需求内容,把握贯彻军事需求的先机;在交付使用前,组织国防动员职能部门参加检查验收,切实在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中及时嵌入“战场”功能,达到军民“合用”、平战“两用”。要建立完善军地一体、平战结合的通用标准体系,加强军民兼容企业的政策扶持,加大军民兼容产品的科研开发力度,力求在军民通用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中,达到资源上整合、力量上共用、项目上共建,在更大领域和更高层面,实现军民产品的通用和军地资源的共享,提高民用技术对国防动员建设的“贡献率”。要积极拓宽军民融合发展的保障渠道,制定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的经费保障办法,从经费来源、补偿标准、程序方法和优惠措施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按照中央为主、地方为辅、分级负担的原则,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解决。要积极依托地方技术、人才和装备优势,大力加强经济、科技和装备等动员中心建设,使其成为平战转换、技术扩散、人才培养、支援保障的重要集散基地,更好地发挥军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快速提高遂行任务能力。在组织布局上,按照“建战一致”原则,把战时需求与平时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加大重点方向、重点地区、重要目标附近地域和沿海一线、主要交通要道沿线民兵队伍的组建力度,确保遇有情况,收得拢、拉得出、起作用。在兵员结构上,按照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把科技含量突出出来,多组建一些网络、雷达、导航和电子对抗等技术含量高的民兵分队,提高后备力量科技支前保障能力。在具体编组上,按照“一兵一职”和“定人定位定装”的要求,把人装结合突出出来,依据“区分专业种类、分类规范建设”的原则,采取单独、联合、属地、垂直编组的方法,打破传统编组模式,因地制宜,条块结合,进行人装结合编组,最大限度地提高后备兵员的专业对口率、转业退伍军人比例、党团员比例和通用装备预编率。要着眼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本着“就地就近、专业对口”和“方案对接、任务匹配”的原则,突出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及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训练,有针对性地组织军政军民进行快速动员、机动展开、应急行动的实案化演练,不断提高后备力量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