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老人和社会:老人院里的朋友圈

来源:新华社作者:郜婕责任编辑:杨红
2017-06-16 15:37

新华社香港6月15日电(记者郜婕)“7月1日那天需要比较多义工,扭波(扭气球)、画面(脸部彩绘)、魔术、杂耍都需要,谁愿意参加?”不久前一个周六上午,香港九龙一家长者会所里,工作人员正在向20多名长者义工介绍近期的义工活动并统计参加人数。

“7月1日庆祝回归二十周年,那得参加。”在座长者纷纷举手报名。

过去几年来,这些长者每周定期相聚,参加魔术、小丑表演等培训,再把所学运用到探访长者和残障人士等义工服务中。据这家长者会所介绍,经过几年发展,这一机构旗下的小丑魔术表演队人数已超过30人。

表演队成员钟玲说,她一早从位于香港西北的屯门搭乘公交和地铁赶来上课,路上要花费1个多小时。“虽然住得远,但只要有时间我都会来。”她说,“我来这里最初主要为了好玩,后来觉得很开心,便加入义工队。”

为这些长者义工提供培训的几名导师本身也是长者义工。他们结识于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一个义工魔术课堂,不仅因这一共同爱好成为好友,一起参与义工服务和演出,更由学员变成导师并组成导师团队,为其他义工提供培训。

导师团队成员之一、70岁的曾金汉在台下话不多却不失幽默,上了台更是活跃气氛的高手。表演魔术通常没有台词,他靠一个有板有眼的亮相或几个逗趣的表情动作,就能调动观众的情绪。

曾金汉本是中学老师,2003年退休后加入义工局的“黄金岁月退休人士义工服务计划”,成为一名长者义工。按照他的说法,退休前他就已想好退休后要做义工,而且不甘于只以聊天等方式探访长者和残障人士,为此花了好几年摸索“特别的方式”。

2009年,义工局开办“义工魔术工作坊”,请来专门老师教授魔术,曾金汉参加后如获至宝。“我发现魔术在探访活动中是很好的打开话题的方式。”他说,“后来我就不停研究,上网、买书自己学,还买各种道具。”

导师团队另一成员侯荻今年58岁,自称“老友记里的年轻人”,8年前刚够退休人士义工年龄下限就报名成为义工并参加魔术班。她说,自己不想在活动中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只能端凳子,所以就学魔术。

除了魔术,曾金汉和侯荻还学了扭气球、小丑表演等其他技能。在此过程中,曾金汉的妻子李霞清也与他们一起上课、参与义工服务,被其他长者义工笑称为“曾老师的美女助理”。

义工局今年3月举办的一场义工嘉许礼上,曾金汉、侯荻、李霞清三人分别获得“2014至2016年度最高服务时数专才义工个人奖”的金、银、铜奖,各自服务时长均超过2400小时。

曾金汉等人的“老友记”是香港这一老龄化社会中长者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缩影。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数据,香港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由2006年的12%上升至2016年的16%。同时,香港人长寿程度在发达经济体排名靠前,2015年的男性和女性平均预期寿命分别达81岁和87岁。

人口老化加快且长者愈发长寿的趋势下,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以多种方式加强安老服务,不仅致力于满足长者基本生活和身体照顾的需求,还注重长者晚年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健康。

本月初在尖沙咀文化中心露天广场举办一场钮扣手工艺作品展。这场由香港慈善服务团体保良局发起的“积极颐年之人人有钮大行动”活动,发动社区收集多余钮扣作为原材料,由长者发挥创意做成手工艺品。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这次活动共有来自20多家安老机构的200多名长者参与。参展的60多件作品五花八门,小到各式摆件,大到长约5米、高约2.5米、由大约3000粒钮扣拼成的壁画。还有几名长者合作用黑白红三色钮扣在4张椅子的椅背上分别拼出“我”、爱心、H、K的字样或图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

凭借摆件“鱼乐无穷”获得展览金奖和最佳创意奖的77岁老人宋景宜告诉记者,这个摆件以她所在安老中心的一个鱼缸为原型,下部是鱼缸,顶部还可以种植物,“我和安老中心其他几位长者一起讨论、试做、改进,用了一个多月才做成”。

宋景宜两年前因摔伤后行动不便入住安老中心。“我腿上换了假关节,刚开始觉得行动不方便,好像自己没什么用了。”她说,安老中心去年底开设钮扣手工课,每星期请专门的老师来指导,“没想到用不起眼的钮扣,我们这些老人也可以做出这么漂亮的作品”。

提出长者钮扣手工创意的社工林璇告诉记者,钮扣有“联结”的寓意,开设钮扣手工课不仅为长者提供一个动手动脑的机会,还促进长者互动合作,把长者和社会联结起来。

宋景宜所在的保良局癸未年乐颐居暨耆安长者日间护理中心营运经理郑敏智说,20多年前安老服务侧重于照顾老人的身体,现在更注重长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快乐。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