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部队营房变化4大关键词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李志国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8-11-27 08:54

现代化营房拔地而起。黄伟毅摄

亲历者说

配套日益完善

■原某旅干部 王国良

我亲身经历了部队营房日新月异的变化。

1980年,我参军入伍,当时部队驻扎在山区,居住的营房大部分都是建国初期建造的土坯房,墙面斑驳残缺,有的房子甚至是危房。我记得当时连队在后山上有一个通信站,需要24小时值守,守站的两个战士就住在用茅草搭建的窝棚里。窝棚不挡风、不遮雨,一到旱季更是闷热难耐,蚊虫追着人叮咬。就连我这个来自贵州的地地道道“山里人”都有些不适应。

1983年,我从军校毕业。那时,部队的居住条件有了明显好转。许多土坯房都进行了翻修,基本的内部设施如厕所、浴室、水房等也逐渐完善。

此后10年间,因工作需要,我先后经历了十几次岗位调动,住过不少营区,土坯房变成青砖平房,青砖平房又变成水泥楼房,整个营区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办公、生活、训练场地设施完善配套,极大增强了军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军营要姓“军”

■某旅干部 王 军

我曾去国外的军队学习交流,那里很多军营都有一种真正的战场氛围。

未来军营应当是什么样?我是这样思考的:

应当按照“一保战备、二保生活”的原则,优先保障战备,营房处处都要体现打仗的需要。其次才是保障官兵生活,在满足基本功能和实用耐用前提下,建筑样式简洁实用,装饰装修简约适用,不搞“花园式”营区、“宾馆式”营房。

记得有一次我和战友到西北野外驻训,天天睡帐篷,虽然也能满足基本需要,但长期睡帐篷滋味确实也不好受。随着部队野外驻训时间增加,将来的营房应当着眼野战化保障,积极推广可拆卸移动、灵活组合的装配式和集装箱式营房。标准化设计、模块化组合、装配化施工,样式按需扩展,营区野外都能用,从而提高野外驻训营房保障的质量。

小渔村变都市

■某旅政委 李子建

部队进驻深圳之初,驻地周边还是荒郊野岭,杂草丛生。

记得那时,一些日常用品都比较缺,官兵一般不外出,因为外面啥也没有,出去不知道去哪里,不知道能干什么,找个小店也要靠两条腿走好远的路。营区外,稀疏零落地散布着一些破旧的民房,偶尔能看到一辆摩托车。

改革开放40年间,昔日落后的渔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现代化都市平地而起。驻地周边,直插云端的摩天大楼、美丽迷人的花园小区,便利的交通与生活设施,极大方便了官兵的出行和生活。

现在,深圳天蓝水碧,海风徐徐,给人们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环境。官兵不由感慨,国家的飞速发展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也激励他们练好本领,守护这份安宁和繁荣。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