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工程师张民:“为祖国绘制版图,是我的荣光”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熊承炅 李沛功 王斌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8-12-12 06:28

为了将国土精确“复制”到地图上,测绘兵必须“走到、测准”。张民和战友们一年又一年背着五六十斤重的仪器、口粮和饮用水,把一面面测绘旗插到冰峰、沙漠上。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为祖国绘制版图,是我的荣光”

——记奋战在野外测绘一线38年的高级工程师张民

■熊承炅 李沛功 王斌

张民近照。李沛功 摄

一个人能走多远的路?

38载,栉风沐雨,战风斗雪,他用“铁脚板”一寸一寸丈量西北边陲216万平方公里的大漠戈壁,徒步行程累计15万公里,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雪山100余座……

两进罗布泊、三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四上阿尔泰山、五登喀喇昆仑山,为了心中的测绘梦,他把家国情怀融入测绘岗位,完成重大测绘任务40余项,冰峰火洲见证他的。

他,就是驻疆某部高级工程师张民。

野外作业,地图测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主要作业工具是全站仪、画图板和三脚架。今天,测绘技术手段不断进步,但涉及测绘精度要求很高的军事地理信息,仍要靠测绘兵的“铁脚板”。

为了将国土精确“复制”到地图上,测绘兵必须“走到、测准”。张民和战友们一年又一年背着五六十斤重的仪器、口粮和饮用水,把一面面测绘旗插到冰峰、沙漠上。

1981年入伍的张民,在新兵连时就常听排长讲起野外作业的故事。那时他就觉得,能够亲手绘制祖国版图,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第一次随队赴吐鲁番执行测绘任务,居无定所、食不定时的日子让张民真切体会到野外测量的艰辛与危险。几个月后,一张亲手绘制的地图摆在眼前,他的内心只有喜悦和激动……

后来,张民所在部队面临整编,一部分人即将转岗。领导找到他时,他不假思索地说:“任务没完成,我哪儿也不去。”

那年,张民带领战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走了5天5夜,在完成全部测绘任务后,遭遇特大沙尘暴。黄沙遮天蔽日,通讯时断时续,他们蜷缩在一座沙丘下,紧紧裹住测绘仪器和刚刚完成的作业图,甚至做好了被狂沙活埋的准备。

数小时后,他们熬过风沙,回到宿营地。已焦急等待许久的战友们紧紧抱住他们,相顾无言,泪水夺眶而出。

中蒙边境踏勘,张民带领战友骑马走了8天8夜,一路上闯戈壁、过沼泽,两次遭遇野熊袭击;神仙湾,海拔5380米,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他们一干就是近半年,完成了全部地理要素测绘……新中国成立以来,张民所在单位先后有18名测绘兵长眠冰峰荒漠,用生命践行了对军事测绘事业的铮铮誓言。

一个地名的背后,时常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张民和战友用一次次无悔的坚守,填补了军事测绘史上的一个个空白,书写测绘传奇。

1990年,张民所在的航测外业队被上级授予“冰峰火洲英雄测绘队”荣誉称号。当年一同参加授称仪式的同志,如今只剩张民一人依然坚守岗位。

指着悬挂在办公室的地图,张民说:“地图上的每个点位、每个标注,都是测绘兵的责任与荣光。”

伴随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张民所在部队重新调整组建。在测绘战线奋战38年的张民也到了最高服役年限,成了所在部队年龄最大的兵,他带出来的徒弟,有些已经走上领导岗位。

罗布泊某重点区域测绘,是这支部队重新调整组建后上级赋予的第一项重大测绘任务。“这次任务把我捎上,那个地方我熟。”张民主动请缨。

时隔20年,再闯罗布泊,“死亡之海”依然一片死寂。白天,太阳炙烤着戈壁,地表温度时常达到70℃;晚上,辽阔的旷野空寂无人,浩瀚银河铺满夜空……张民带领战友平均每天步行20余公里。

“沙丘流动性大,不能单纯靠导航仪”“自然环境和通行条件越是恶劣,数据越不能出差错”“在沙丘上行走,要尽量走迎风面”……4个多月并肩战斗,从测绘专业技术到荒漠求生技能,张民将自己积累30多年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

张民知道,这也许是他能给罗布泊留下的最后一个印记了。

今年底,张民就要退休了。望着他那黝黑的脸庞,战友们投来敬佩的目光。有人问:“张高工,您干了一辈子测绘,去的都是那些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漠,值不值?”

“只有荒凉的大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张民说,“祖国的山川大地,处处都有美景,我是一名测绘兵,能为祖国绘制版图,是我的荣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