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军营|除夕夜,他们的心与“星”相映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邹维荣 徐昊责任编辑:岳修宇
2018-02-15 18:12

【2018新春走军营】

除夕夜,他们的心与“星”相映

■解放军报记者 邹维荣 通讯员 徐昊

“老同志”?年龄不大,怎么算“老同志”?

刚到位于西南边陲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勐海卫星管控队,就听说有个“老同志”摸着设备就能确定问题隐患,听着声音就知道故障原因,人称“救火队长”。传说终归是传说,有没有本事进了机房就见分晓。

今天是大年三十,碰巧某型设备出现故障,在阵地的设备舱内记者看到一个身影,只见他带着几个骨干正给设备进行“诊治”,正值节日战备的紧要时期,设备此时出现异常给狭小的设备舱内陡增几分紧张的气氛,旁边的官兵都难掩脸上焦急的神情,他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频谱仪连接机箱输出口,检测信号打到70MHz”“检查直流电源输出是否正常”……排查过程环环相扣,故障定位了,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现场的同志们终于松了一口气,都竖起大拇指:“锋哥就是牛!”

他就是传说中的周志锋,今年33岁,是分配到队里的第一个研究生,研究生毕业时,他婉拒导师读博留校的邀请,主动要求到基层一线工作,是管控队第一批筹建的先锋队员之一,他扑下身子,挑起担子,从打地基、挖管道、盖机房,到接设备、抓训练、育人才,样样工作劳心费力、兢兢业业,到这工作6年以来,成功组织50多次航天发射测控任务,解决了几百例各类设备软硬件故障问题,带出了一批批技术骨干,是管控队名副其实的“老同志”。

深入采访发现,像周志锋这样的青年技术骨干,在勐海卫星管控队不胜枚举。陈海、熊闻全、钱凌韬、蔡铤彬、徐昊……都在各自岗位上独领风骚,仿若天上的群星璀璨。

勐海卫星管控队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在国内的重要测控节点,主要担负我国南射向航天器发射入轨测控、在轨航天器长期管理以及卫星、火箭遥测数据接收处理等任务。

高耸的标校塔、整齐排列的牵引车、闪耀的白色天线是勐海卫星管控队的重要标志,静谧之中透着神秘。“北斗”巡天遨游、“悟空”大显神通、“墨子”纵横寰宇、“张衡一号”观天测地……一个个展示国家科技实力的壮观场面,不仅是“太空大戏”的序幕。更多的“剧情”,则由隐身幕后的航天测控人来演绎。

“我们这个管控队原来是一个临时布点的任务分队,去年刚刚落编定位,官兵来自五湖四海。这支平均年龄二十多岁的科技队伍,彰显着中国航天事业的青春特质。”设备组代组长熊闻全满脸自豪。

其实,他已经接到外调命令,春节前队里统计人员休假意向时,他坚定地选择了留守。记者问他,“即将赶赴新单位了,为何过年还选择留下来?”他动情地说:“最后的这一班岗是责任和使命,更是大家沉甸甸的信任。”

两个月前,队里新分来两名大学生,队长对熊闻全说:“你走之前再好好带一个。”于是,他扎实做好训练计划,从操作到原理到遂行任务,由浅入深逐一讲解……一个半月,从西北民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的张云强率先通过了任务上岗考核,成为了最快通过考核的大学生技术骨干。

如今,张云强已经能够独立担负值班任务。夜幕渐渐黑了下来,除夕夜设备方舱内值班的正是张云强。他很兴奋地对记者说,“这是我在外过的第一个新年,对我很有意义,这个机会可是我主动申请争取来的。”

“我新年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到最核心的基带岗位上工作,这样就能在执行重大航天发射测控任务时,用响亮的口令报告‘基带锁定正常’‘遥测信号正常’‘指令发送成功’‘跟踪结束’……那多神气!”为此,他常通宵达旦“泡”机房,争分夺秒学习。记者发现,一直带在张云强身上的是厚厚的一摞基带理论、基带试题库、基带应急操作库等资料。

谈话间,某遥感卫星在张云强的指引下,向着更广袤的太空飞去,留下了优美的运动弧线。值班室内敲击键盘的声音忽快忽慢、忽重忽轻,仿佛千军万马在冲锋、在战斗……。

眼前的场景让记者心生感动:每个航天器都像一个生命体。航天测控人发出的每一束脉冲、每一道信号,都是一次与航天器的“对话”。这种“天地交流”,让航天人与航天器“心心相映”“血脉相通”。

“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指引我靠近你……”走出灯火通明的设备方舱,远处的村寨传来阵阵的鞭炮声,记者写完这篇稿件,同时在想,假如太空中的卫星都是有生命的,那么对这些卫星而言,在地球上的这些航天测控科研官兵,才是它们眼中“最亮的星”吧?

(中国军网勐海2月15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