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大漠雪山数十年,他们用生命呼喊同一个名字

来源:解放军报记者部作者:苏延强 王宝伟责任编辑:伍行健
2018-12-28 21:15

血脉赓续,他们把一个名字筑成一座丰碑

“我们没有机会为祖国浴血沙场,却时时为她战斗、为她牺牲。”今年,导航站老站长陆志勇受邀为年青一代官兵讲述红色历史。忆起当年,他最心痛的就是官兵们的“高原病”、慢性胃炎、神经衰弱、记忆衰退、指甲凹陷出血等,但他们以坚守为职责,以艰苦为光荣,任务来了还是抢着上。

老人家热泪盈眶,千叮咛万嘱咐:“红其拉甫的名字是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写成的,要永远让它闪亮下去!”

陆志勇同志传授专业技能。

1995年4月19日,根据原总参谋部命令,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关闭。官兵们挥泪熄灭了闪耀在喀喇昆仑山口30年的导航灯,而红其拉甫精神却化作一盏永远明亮的高原航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官兵戍边卫国、建功军营。

“走下高原后,不管遇到什么事,首先想到的是不给红其拉甫人丢脸。”老兵们说,调离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后,始终抱着同一个信念。

刘字垒刚入伍的时候,常常听到从高原上下来的班长们讲起那里,那时候,红其拉甫导航站刚刚完成它的使命不久。而如今,刘字垒都已经是有20年军龄的老兵了。

中央军委授予“红其拉甫模范气象导航站”荣誉称号大会。

连队刚刚换装却突然接到紧急任务,为了确保任务顺利完成,老刘一头钻进狭小的方舱,“辗转腾挪”着一研究就是整整两天两夜,终于在部队开拔之前完全掌握了新装备,出来的时候迷彩服上满是析出的汗碱。

“不再需要气象导航站,说明咱们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啦!”老刘带过的兵都认这个理:技术、装备日新月异,仅仅做到“能吃苦”已经不能满足战场需要,钻研创新才算合格。上级配发的某型卫星便携站,内部操作界面是外文,他们就买来词典一句一句地翻译,人人熟练掌握多种不同类型的通信装备。通过长期实践探索,他们大幅缩短了卫星台站、车载数据链系统开设时间。

翻越五重达坂,跋涉2000公里,连续奋战103天。2017年,指挥所一支机动通信分队攀上海拔5400米某地执行补盲任务,将红其拉甫人的英雄旗帜插在了更高更远的山峰。

周恩来总理出访非洲飞越时发出嘉勉电。

“红其拉甫的气象资料优质率一直是100%,困难再多,标准不能降。”行军途中,老刘看着战友们在强烈的高原反应面前有些信心不足,讲起了当年导航站官兵在蛮荒之地绽放青春光彩,用陈旧装备做到精益求精的故事。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高原上讲究一个“慢”字,官兵们却忍着剧烈的头痛,第一时间开设阵地、试机试线,预先开展多次适应性、检验性训练,确保任务全程“零差错”。归建时,上士张强发现自己的体重掉了18斤。

大漠深处,他们续写红其拉甫人的新辉煌

许多年来,驻疆空军某指挥所始终以“红其拉甫精神”铸魂练兵,扎根在“死亡之海”,铸造威慑一方、蹈厉戍边的胜战铁拳。

每一季,体系对抗硝烟弥漫、雷霆万钧;每一月,图上推演针锋相对、运筹帷幄;每一日,全体官兵谋战研战、真打实备;每一夜,指挥大厅灯火通明、枕戈待旦。

这是该指挥所担当使命、戍守空天,苦练作战指挥、狠抓备战打仗的真实写照。

一次,狂风乍起,沙尘暴像滔天巨浪般从天边压来。倏忽间,警铃急催,10多名指挥班子人员迅疾冲向指挥大厅,进入战位。情报预警队队长田传璧来不及抖掉身上的沙子,目光紧锁屏幕上的空情态势。

“宁跑千次空,不漏一次情。”空情处置结束后,他长舒了一口气。该指挥所担负着广阔责任区的空防使命,有时每天要进“一等”好几次,尽管如此,他们多年如一日地保持着箭在弦上的状态,坚决做到“有情必动”,在战备值班和重大任务中砥砺指挥能力,备战打仗水平持续提升。

大漠的深夜月星隐耀,指挥所悄然转移开设,拂晓,一场实兵对抗突然打响。3年多来,他们以责任区内常驻兵力为基础,融合专项任务部队,吸收陆军等其他军种要素,常态化组织“大漠雷霆”实兵对抗,走开了区域体系对抗演练的路子。鏖战一整天,深夜,隐蔽在树下的野战指挥所里透出几缕昏黄的光。指挥班子正在进行作战研究筹划。

“作战中,‘手脚’可以歇,‘大脑’却不能歇。”作战参谋李强说话时完全看不出一天激战的疲惫。据他介绍,该指挥所多年来经常在多项重大演训任务中连续作战,区域合成作战指挥能力不断升级,对他们而言,演习即是实战,只要战斗打响,白天和晚上也就分得不那么清了。

邀请红其拉甫老兵陆志勇为官兵讲述红色故事。

时光荏苒,不改初心。当年坚守“生命禁区”的红其拉甫人,如今以不变的忠诚,戍守祖国西北边疆的辽阔空域。

10月,又到了沙尘遮天蔽日的季节,正午的阳光散落成一片昏黄。营门口,两队执勤战士正在组织哨位交接,洪亮的口令声、清脆的验枪声、整齐的脚步声,划破厚重的“沙幕”,让人在连续阴霾天带来的焦躁中感到一些心安。

“人海茫茫,你不会认识我,我在遥远的路上,风雨兼程。霓虹闪闪,你不会发现我……我情牵着你,我梦绕着你,情牵梦绕是那军人魂。”一首《边关军魂》,从雪域高原到大漠深处,在伫立在这里的“红其拉甫人”口中传唱了近30年,伴着“红其拉甫”的故事不断续写新篇章。

解放军报记者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