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点金”的中国样本:库布其模式在全球多地区推广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李佳霖责任编辑:杨红
2018-08-08 09:15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在全球多地区推广——

“沙海点金”的中国样本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佳霖

库布其的美丽,完全颠覆了人们对沙漠的传统认知。意料之外的一处处旖旎风光,恍如误入迷人的“桃花源”。难以相信,三四十年以前,这里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30多年里,这些惊天动地的变化如何发生?变化背后又有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盛夏,记者走进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从边缘向沙漠腹地深入进行了调研采访。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响沙湾是国内首个沙漠旅游度假景区,这里沙丘连绵不绝,一望无际。2011年响沙湾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众多中外游客前来游玩。本报记者 翟天雪摄

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也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漠。其位于鄂尔多斯市北部边缘、黄河南岸,主要分布在该市杭锦旗、达拉特旗,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时,库布其沙漠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流入泥沙1.6亿吨,直接威胁着“塞外粮仓”河套平原和黄河安澜,“沙进人退”现象日益严峻,沙区老百姓的生存和生命安全常受其扰。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鄂尔多斯市历届党委、政府,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沙区各族干部群众,大力推进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治理库布其沙漠面积达6460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库布其沙漠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度分别由2002年的0.8%、16.2%增加到2016年的15.7%、53%。

库布其的绿色之变,来源于科学的治理模式,当地探索出一条“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四轮驱动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也来源于孕育并形成的“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被巴黎气候大会标举为“中国样本”,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咬住目标 企业治沙

通过规模化和产业化治沙,坚持先绿再富,实现绿富同兴,库布其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路子

在库布其治沙,领头企业当推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带领亿利治沙30年,通过规模化和产业化治沙,坚持先绿再富,实现绿富同兴,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路子。

王文彪出生在库布其杭锦旗沙漠边上的村庄。30年前的库布其,在他的记忆里无比清晰:“一碗米、半碗沙,那时库布其是一片风沙肆虐、寸草不生的荒漠。沙漠里没路,骆驼是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孩子上不了学,老人一辈子走不出沙海。多少个孕妇和患阑尾炎的人因不能及时请回医生而死在了沙漠里……”

“那时治沙技术很落后,种一棵树比登天还难,种了几年可能才活一棵树。”王文彪回忆。或许与沙漠抗争和拼搏的过程,让他逐渐意识到沙漠光热资源是一种财富,可以把问题变成机遇。于是,亿利立足沙漠在生态改善的基础上,培育了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大产业。“每年我们整个的沙漠产业销售收入有100多亿元,主要来自医药、旅游、光伏、工业、肥料、饲料等,利润大概在8%到10%。”王文彪介绍说。

在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的亿利生态光伏基地采访时,正遇上下雨,只见建成的31万千瓦的太阳能光伏板连片铺开,2万亩治沙面积上的绿色沙障已长出了新芽,板下种植的玉米绿油油的,长势喜人,养殖的一群群大白鹅和乌鸡正在觅食。

据介绍,亿利集团正推进规划100万千瓦太阳能治沙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110亿元,治沙面积10万亩。截至目前,已建成31万千瓦,年发电量5亿千瓦时,生产经营期内持续帮扶57户贫困户脱贫增收。该项目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产业扶贫、工业旅游”的“光伏+”立体化新型产业模式,具备可复制、可推广、可扩大规模运用的条件,项目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民生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手指一大片茂密的甘草基地,亿利生态健康公司副总经理张波介绍道,“我们还建立了甘草、肉苁蓉等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基地,甘草领域研发了亿利甘草良咽、清开灵滴丸等特色中蒙药系列产品,制造出‘沙小甘’等健康饮品,成功打造了沙漠生态健康产业链”。

生态建设投入大,没有产业和效益的驱动,难以持久。多年来,一批企业在政策支持下,投资参与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发展林沙产业,走出一条“生态与产业结合”“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之路。

入夜,大漠星空下,在达拉特旗响沙湾景区,一座莲花形状的建筑静卧在沙漠上,这座颇有韵味的建筑是2016年5月建成投用的沙漠莲花度假酒店。酒店的设计建造凸显了环保低碳的理念——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的新型钢结构房屋体系,能源循环利用,其构造还可以固定流沙,实现沙漠中太阳能、水、风能的完美结合。

响沙湾坐落于库布其沙漠中段东端,背依苍茫大漠,沙丘比肩而立,天晴无雨沙子干燥时,人从沙丘的顶部往下滑,沙子会发出飞机轰鸣般的嗡嗡声,形成一个巨大的沙山回音壁。响沙湾因“这里的沙子会唱歌”而得名。4个不同风格的景区,均以沙命名,分别设有滑沙、索道、沙漠越野、民族表演等。

在锁住了沙的基础上,原生态的沙漠,吸引着中外游客。2011年响沙湾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7年,景区接待游客91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响沙湾旅游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明克介绍说:“响沙湾景区18年来坚持全心全意做旅游,围绕一片沙漠不断去创新和开拓,这里是离北京最近的国内首个沙漠旅游度假景区,也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在响沙湾工作了20年,库布其沙漠带给我无限的快乐,以后还要在这里干下去。”

达拉特旗风水梁曾是起伏的沙海。从2005年起,东达蒙古王集团在此栽树种草,如今这里绿树萦绕,厂房、小区掩映其间,53平方公里的治理区内草木葱茏,蜕变为“生态小镇”,已入住3103户,6000多人从事獭兔养殖,养殖户年收入达到5万至10万元。

“种植的沙柳三五年必须平茬,细枝柳条蛋白质含量是玉米的两倍,是上好的獭兔饲料,粗枝干是造纸和生产刨花板的上等原料,这是生态循环;养殖出栏的獭兔,兔皮、兔肉等再进行深加工,直到服装、食品等产品终端,这是产业循环。”东达蒙古王集团党委副书记秦飞说。

在亿利、东达蒙古王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参与治沙和沙产业开发的企业数量达到了80多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