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在黑土地上的农业史诗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鲁宏杰 康术臣 乔振友责任编辑:张艺苧
2018-10-11 02:25

北大荒,一片神奇的土地,一部人类开拓荒原的史诗。自1947年黑龙江垦区建立以来,累计生产粮食7000多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000多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大荒的建设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田野,城镇化的住房,高科技的生产设施,标准化的种植基地……这一切,向人们诉说着这块黑土地不平凡的历程。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金秋时节,进入收获期的北大荒一派丰收景象。徐宏宇摄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策划④】

书写在黑土地上的农业史诗

——改革开放40年北大荒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大跨越

■鲁宏杰 康术臣 中国国防报记者 乔振友

北大荒,一片神奇的土地,一部人类开拓荒原的史诗。自1947年黑龙江垦区建立以来,累计生产粮食7000多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000多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大荒的建设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田野,城镇化的住房,高科技的生产设施,标准化的种植基地……这一切,向人们诉说着这块黑土地不平凡的历程。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国庆节前夕,习主席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意味深长的话语,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的征程上,以绿色发展和改革思维引领前进道路的北大荒,必将继续描绘新时代的新画卷。

每到收获季节,农场都会采取措施抢收水稻,以保证颗粒归仓。这是种植户在晾晒水稻。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从莽莽荒原到万顷良田,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一幅题为《第一道脚印》的版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画面上,乌云低垂,寒风呼啸,几名战士扛着设备,拄着木棍,艰难行进在茫茫雪原,身后留下一行脚印……

71年前,这里大江拦阻,荆棘断道,荒无人烟。然而,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14万复转军人、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组成了垦荒大军,凭着一往无前的气概汇聚起磅礴之力,征服了这片莽莽荒原,成为献身北大荒的拓荒先驱。北大荒的开拓史、奋进史和改革史,正是始于先驱们的第一道脚印。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摁下红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而在1983年的黑龙江垦区,民兵王木存家召开的一场家庭会议,同样值得载入中国农垦改革史。

那年春天,王木存召集一家5口开家庭会议,讨论承包农场土地单干的事。得到儿女们支持的他,一下子承包了2200亩土地,成为全国农垦系统第一个承包农场土地的人。当年底算账,在大队亏损的情况下,王木存的家庭农场纯盈利2.7万元。随后,他又制订了“家庭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一年一个万元户;第二个五年,建成整套的农机队;第三个五年,总收入不低于10万元……家庭农场越来越红火,王木存因此获得垦区“第一朵报春花”的美名。

王木存的故事,仅是北大荒奋斗者的缩影。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代农垦人甘洒热血写春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北大荒,曾经的不毛之地早已成为中华大粮仓,累计生产粮食7411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060.2亿斤。

如今,这里每年调出的粮食可满足一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供应。与此同时,垦区家庭农场建设接续开花,目前全省已有家庭农场10.9万个,其中在国家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就达1.9万个。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