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东部战区海军某潜艇支队AIP技师、二级军士长肖海生

来源:中国海洋报作者:周超责任编辑:伍行健
2018-12-14 15:56

精益专业 让常规潜艇不“常规”

据支队某艇员队艇长张爱萍介绍,面对刚刚列装的AIP潜艇,外有封锁,内无参照,那时候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操作,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只有AIP系统的技术规范,我们需要据此演变出操作规范来。”

无规章就制定规章,无先例便开创先例。成为全军首位AIP潜艇技师后的肖海生,自觉担负起了这一重任。他经常置身高温舱底研究装备性能,满身油污摸索操作流程,衣服干了湿、湿了又干,一套灰白色的长航服往往不到半天就变成了“迷彩服”。

功夫不负有心人,肖海生边学习、边钻研、边探索、边总结,先后制定了《AIP系统操纵流程》《AIP系统安全管理手册》等20余部、近100万字的专业规定。

AIP潜艇研究单位专家评审团曾这样评价:肖海生研究制定的一系列操纵流程和法规制度,填补了我国潜艇AIP动力分系统正规化操作的空白。

肖海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学历不高,但敢于挑战尖端军事科技。

潜艇的核心部件是其“心脏”,关系着潜艇的稳定和安全运行。列装之初,AIP潜艇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维修核心部件,这极大影响了潜艇的作战能力。

一次大修协调会上,学校、研究所、厂家、艇队骨干齐聚,肖海生的一句话引发全场注目:“是否可以延长装备维修周期。”

“这是向权威发出挑战!”不少与会代表用诧异的眼神把这个黑瘦的士官上下打量个遍。熟悉AIP系统的人都知道,该部件的维修期限是经过多年试验得出的,作为权威结果写入说明书。

肖海生拿出自己厚厚的笔记本,指着说明书上的数据解释道:“除了个别零部件因为老化引发小故障外,装备主要运行参数都很稳定,可以考虑延长保养周期,减少潜艇停航检修时间,从而大大提升在航率。”

他的建议得到了与会的支队领导、艇队骨干一致支持。一名中科院院士当场为肖海生点赞:“这个技师脑子很活、肯钻研,建议很好。”

5个月后,好消息传来,正是根据肖海生的建议和改进方案,研究所对部分零部件进行了升级,将该核心部件维修周期延长3倍多,大大提升了AIP潜艇在航率,节约维修经费数千万元。海军领导评价说,这个士官让常规潜艇不“常规”。

“肖海生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建议,与他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张爱萍对记者说。据统计,几年来肖海生攻坚克难、不断创新,已先后向科研院所提出了150多项AIP装备技术的改进建议。

敢打硬仗 征服水下“火山口”

AIP系统由于储备了大量的燃料,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燃烧、爆炸等灾难性事故,因此被称为水下“火山口”。常年坚守在“火山口”的肖海生,用铁血担当和无畏勇气,多次挺身而出、化险为夷,扛起了一个潜艇兵的强军使命。

极限深潜是新型潜艇和新装备必经的一道关,类似于飞机首飞,意义重大。然而,作为新型潜艇,很多性能参数还不托底,安全风险极高。

极限深潜时,最有可能发生的险情就是漏水断电。对此,肖海生不仅重新编排了口令,还将舱室分割成块,把阀门指定到人,并详细制定了应对各种险情的预案。肖海生还特地将黑暗条件下的设备操作和损管处置作为训练重点。

舱室内空间逼仄,管道交织,阀门不说成千也有上百个,为确保在黑暗中“一摸准”,肖海生带着班员一练就是一整天,经常磕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经过刻苦磨炼,人人都练成了“伸手即来”的绝技。

极限深潜试验开始。随着深度一点点增加,潜艇四周的角铁不时地发出“蹦蹦”的恐怖声响。肖海生和战友们牢牢守在战位上,沉着操纵并记录试验数据。最终,试验圆满成功,充分验证了新型潜艇的设备性能,并获得了AIP系统极限深度工作的宝贵数据。

回想起AIP潜艇一次试验时惊心动魄的场景,某艇员队副机电长翟彬斌仍心有余悸。

试验开始后,随着罐内的压力不断升高,突然,舱底传来一阵刺耳气体喷射声,紧接着警报声响起。“当时我们很多人都有点‘发懵’,不知道出了什么状况。”翟彬斌说。

“不好,有泄露!”就在众人不知所措之时,肖海生“噌”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拿起手边的护目镜和防冻手套,边穿戴边冲出集控室,拽开通往舱底的盖板,反手将盖板从里面扣死,从2米多高的铁梯瞬间滑下,把自己一个人留在危险区内。

此时,舱底已经烟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若不及时处理,不仅会导致艇员中毒,若遇到静电还会引发灾难性后果。危急时刻,肖海生循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在近似盲操的情况下,准确在数十个阀盘中拧死了漏气管的阀门,气体喷射的声音戛然而止,险情成功化解。

“当时也顾不上想怕不怕,只想着如果我不去处理就没有人能够去干。”肖海生对记者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