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会议会址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 发布:2019-12-25 08:17:57

古田会议会址,原为“万源祠”。万源祠始建于1848年,为古田第一大姓氏廖氏所建,故又称“廖氏宗祠”。辛亥革命后,万源祠改为古田历史上第一所小学——和声小学。1929年5月,红四军首次进驻古田,在此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红军战士根据《少年先锋队歌》歌词“走上前去啊,曙光在前……”,把和声小学改名为曙光小学。是年底,历史选择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人们习惯称之为古田会议。

古田会议会址,是小四合院式平房建筑,有前后两厅和左右厢房,还有一坪和三天井,青砖白墙黑瓦红柱,显得古朴端庄。建筑飞檐翘角,木横梁上、藻井上以至于斗拱处彩绘了《三国演义》等古代历史人物故事和花草山水鸟禽龙凤图案,栩栩如生,气韵生动,可见建祠堂匠人的细致和耐心。正大门的木质门板篆刻着“耕种”、“礼义”四个大字,对称稳重。正面的四扇窗户分别用砖砌成两个大的“福”和两个稍小一些的双“喜”字。从里往外看,反写的“福”字容易被看作为“古田”。当然一者是因为形象,二者是因为神似。驻足万源祠,廖姓人也好,非廖姓人也罢,虔诚的人们心中有古田,而古田是福耶。

万源祠的外大门是青砖砌的,门框则是青色条石,门匾书着“北郭风清”四个行书字体。北郭就是古田的先祖廖扶,据《廖氏武威郡闽杭古田族谱》记载,廖扶为东汉初年人,“卅一世扶公,字文起,号北郭先生,居平南,明经纬推算之术……诗书教授,风高北郭。”

“北郭风清”的门楣下阴刻一副对联,与万源祠之名相默契,读来别有一番韵味:

万福攸同祥绵世彩

原泉有本派衍义溪

对联外侧又有一副对联,阴刻在石灰墙面上,是万源祠改为和声小学时候刻上去的,对曰:

学术仿西欧开弟子新智识

文章宗北郭振先生旧家风

如此对联出自20世纪之初清末封建遗风劲吹着的偏僻乡野,好令人钦佩古田人先知先觉的开放意识。

万源祠的前院显得很空阔,鹅卵石铺砌的地面有一种园林式的古典之美,左侧的墙体上石灰水刷写的“保护学校”四个大字很显眼,连句号也像一个大“O”,这是红军在1929年5月第一次经过这里时写下的。为了表示“责任落实”,标语末尾还写了“红军5”,表明是5号红军宣传员刷写的。

古田会议期间,会址前左方的一口池塘里长满了午时莲,是曙光小学的学生到双髻山踏青时采回种植的。午时莲午时开,早晚合,终年不凋谢,花如米粒,红艳动人。毛泽东就爱在这里散步,难怪他对此记忆犹新。据说,1960年的一天,毛泽东主席无意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看到了古田会议会址的模型,一眼就认了出来,还说这个模型不完整,掉了会址前面的一口“荷花池”。闽西的客家人老把“莲花”叫做“荷花”,而年代如此久远,毛主席却记忆如此深刻,着实让人为之喟然长叹。

会址后山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大字自然是后来添加上去的。1969年11月,在纪念古田会议召开40周年之际,为了更好地烘托气氛,有人建议在会址后山安装“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内容的宣传标语。得到有关领导批淮,由抽调来搞筹备工作的永定县文化馆廖春手写了“古田会议永放光芒”黑体字小样,并专门派人到福州用搪瓷烤制成3米见方的大字,将之用水泥钢筋作基,树在会址的正后面。久而久之,随着媒介的宣传介绍,匠心独运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深人人心,成为一幅融会于历史中与万源祠相得益彰的永恒的壮美画面。

万源祠左右两个方向分别有两条河流——五龙溪和八甲溪,交汇于万源祠正前方,左侧五龙溪上有一座“三汲桥”——如今人们称之为“红军桥”。右侧八甲溪上也有一座无名桥,桥边有一座三层高的小亭——如今的人们因为当年红军曾在此设过岗哨,称之为“红军哨所”,两桥都是进入溪背“万源祠”的必经之地。红四军就把警卫放在了“三汲桥”和“红军哨所”上,保卫着古田会议胜利召开。

1929年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就在古田曙光小学开幕了。毛泽东亲自为大会起草决议,即《古田会议决议》,这是我军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纲领性文献。古田,也因人民军队在此定型、政治工作在此奠基而名扬天下。

(资料来源:《军魂:古田会议纪实》,傅柒生 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杨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