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播撒无边的绿色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付 文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1-02-03 08:17

执行飞播任务39年,作业2600多万亩,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

播撒无边的绿色

执行飞播任务的飞行员驾驶飞机飞越沙丘。刘 畅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39年前,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开始执行飞机播种和防风治沙任务,此后虽经历大队更名、人员变换,但飞播航迹从未断线。

克服低飞等多重困难,他们播撒草籽、树种上万吨,作业面积超2600万亩,落种率、存活率达到先进水平,在茫茫大漠撒下无边的绿色。

1982年5月2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太子山下,简易的土机场跑道边,聚集了大量群众——听说要用飞机种树,许多人前来围观。

当年,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积极开展飞机播种造林、种草任务。他们的不懈坚持,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在“三北”防护林带飞播成林超1000万亩,在腾格里沙漠东缘、乌兰布和沙漠南缘分别建成长350公里、宽3到20公里和长110公里、宽3到10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

矢志不移耕耘蓝天,造就丰硕生态成果

“飞机播种,只有保持50米左右的飞行高度,才能使树种、草籽精准落在播区并间隔均匀。”第一茬飞播人之一、今年已经72岁的宋占清说,“高度越低,飞机越不好控制”。当年,尽管一无资料、二无设备、三无经验,但为圆满完成任务,宋占清等人多次向民航及林业部门请教,不断改进飞播方案。

近了,更近了……宋占清驾驶一架飞机,不断降低高度。离地五六十米时,种子倾泻而下。播带上9张一米见方的测试白布都接到了种子,而且数量达标——首次飞播试验圆满成功。

首战告捷,拉开了该大队执行飞播任务的序幕。此后39年,他们的飞播航迹从未断线。其间,大队先后4次更名、转战多地,但无论番号怎样改、人员怎样换,他们始终坚决落实党的政策,年年执行飞播任务。

上世纪70年代,陕西榆林老城区面积仅有5平方公里,四周被沙漠包围。“春栽夏死秋天拔,冬天熬了罐罐茶。”这句流传在群众中的顺口溜,道出了单纯人工植树造林的窘境。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说,沙漠里没有路,造林物资运不进去,水、肥、人、牲口、机械处处受限。

1983年,空军飞播队伍进驻,榆林治沙迎来转机。“飞机播种规模大、见效快。”石长春说,更让人感动的是,执行飞播任务的官兵不仅专业过硬,而且干劲足、作风好。

空军在榆林治沙飞播32年,造就了丰硕的生态成果。到2014年,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境内860万亩流沙得到固定或半固定。石长春说,按原来每年人工造林10万亩的速度计算,需要86年才能完成治理,而在空军官兵不懈飞播下,仅用了32年。

困难面前毫不退缩,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

该大队是改革开放初期较早承担专业飞播任务的部队,至今仍在担负此项任务。

播区不是山区就是荒漠,地形复杂多变、气流变幻莫测。执行飞播任务的运—5飞机,没有自动或辅助驾驶设备,全靠飞行员手动操作。飞行过程中,遇到在半山腰陡坡上的播带,他们必须紧握驾驶盘,不断在山谷间做盘旋、上升、下降的飞行动作。更危险的是,飞播高度只有50来米,属于超低空飞行,技术难度大、风险挑战多、突发情况多。39年来,该大队官兵成功处置10多起险情。

老一代飞播人崔光允,曾遭遇两次发动机停车险情。“第一次是1992年,当时我正在加油,准备返回本场。”崔光允回忆,刚飞出跑道,飞机突然失去动力,“幸好跑道外是还算比较平坦的戈壁滩,我赶紧迫降、成功着陆。”

第二次更为危险。1994年6月6日拂晓,崔光允从一处简易机场起飞驶向播区。12分钟后,在200米左右高度,发动机仪表指针指向“0”。这意味着发动机停车,飞机失去动力了。

“我一看,前方是村庄,只有左后方有块农田,而且是个缓坡。”崔光允说,接地时,飞机剧烈颠簸,顺着坑坑洼洼的田地猛向前冲。他死死把住驾驶盘,终于迫降成功。

“从发现故障到降落,前后只有30多秒。根本来不及害怕,满脑子想着如何处理,后来回想起来一身冷汗。”可尽管如此,崔光允仍然选择坚守:从1983年起,他连续23年执行飞播任务。

狂风暴雨、烈日酷暑、强沙尘暴……该大队官兵多次遭遇恶劣天气,但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39年来,该大队飞播航迹遍及7省(区)130多个县(市),作业面积超过2600万亩,播撒草籽、树种1万多吨,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

追逐沙海,不见绿水青山不收兵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在该大队展览馆,20多项表彰、88面锦旗,镌刻着一代又一代官兵在广阔蓝天留下一道道听从党的号令、忠诚担当使命的壮丽航迹。

以天为帐、以地为席,该大队官兵执行飞播任务时,吃住都在野外。头顶星月起、脚踏夜路归,是飞播官兵的工作常态。许多飞行员都表示,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飞播。

为了抓住一年中短暂的飞播时间窗口,该大队誓言“太阳不落飞机不停”,在榆林创下“3架飞机一天飞播38架次,18天飞播40万亩”的纪录。

战风斗沙三十九载,该大队官兵战胜了地形复杂、天气多变等困难,自主研制出空中可调式定量播种器,探索出适合西北地区的飞播方法,使得落种率、存活率等多项指标达到先进水平,先后多次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飞播林,既是生态林,又是致富林!到去年为止,该大队累计帮助我们完成飞播造林581万亩。”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说,飞播区235户农牧户的生活大幅改善,35户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

“在我们眼里,飞播是一场守护生态的战斗,风沙是敌人,种子是弹药。”面向未来,该大队大队长辛嘉乘话语铿锵:“我们是群追逐沙海的兵。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我们的身影,不见绿水青山绝不收兵!”

《 人民日报 》(2021年02月03日第14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