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瞭望 | 有趣又有用的思政课,又上新了

来源:新华网作者:陈燕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1-06-22 17:30

由教师“教”而学生“学”,转向基于学生“学”而教师设计“教”,即依据学生需求设计教学,变“要他听”为“他要听”

无论授课形式如何变化,思政课的纯正味道是不会变的,思政课就要上出思政课的味道

思政课要上得好,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东华大学的“锦绣中国”、上海政法大学的“大国安全”……近年来,上海高校结合学科优势推出的“中国系列”思政课堂,每开一门,就“火”一门,被学生“秒选”。

这些“网红课”也造就了一批“网红”教师:上海大学顾晓英主持的子课程“时代音画”公开课,吸引了全国9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200余位专家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施索华的独到见解和风趣语言,被制成精华版“网帖”;复旦大学“80后”思政教师陈果,授课时立足生活,妙语连珠,被称为“思政女神”……

这些“出圈”的网红课程和网红教师,正是当前思政课创新改革的缩影。不仅是上海,近年来,多地高校积极推动思政课课程创新,思政课打破传统走出教室,与专业、实践、生活相结合,变得更有思政味道,也变得有意思、有温度、接地气。

这些创新实践再次证明,思政课能讲得有滋有味,让人真学真信真懂,让道理入耳入脑入心。

4月20日,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电视剧《觉醒年代》陈独秀扮演者于和伟(前左)、李大钊扮演者张桐(前右)与北大学生同台演出 任超摄/本刊

活了也实了

“请各位学员,拿起手机,扫码进入我们的课堂。”在湖北经济学院《领航中国》的思政公开课上,在青年教师代保平的串讲中,四位思政“金课”老师依次从台后走来,每人20分钟,从不同角度讲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

讲课人妙语连珠,一课多师,多师同场……该课程把百年党史分为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四个时期,对应设计了十个专题进行讲述。每个专题分主持人、主讲人和对讲人,多名教师同场授课,课堂信息量大,节奏快,让学生们大呼过瘾。

“爆款”“好评”的背后,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改革团队集体备课、提炼研读积累的结晶。从示范思政选修课的改革探索中,教学团队已经逐渐摸索出思政课“四步教学法”:故事开场、道理跟进、价值提炼、情感传导。这一教学叙事方法已经拓展到其他5门主干思政课中。

教师“教”法的改革,正在成为思政课创新的一大特色。思政教师正在改变满堂灌式的教学,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采取专题式、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以及现场教学、激情教学等方法,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教”法的改革,也带来了学生“学”法的创新。

在新疆师范大学“国学讲堂”课上,老师与学生身着传统服饰,以传统节气为主题进行戏剧演出。参演学生伊扎提古丽·万里说,一场演出会有10余名学生参与,演出前需确定主题、撰写脚本、分清角色并多次排练,这本身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

“课程的最后,我会与学生共同总结课堂主题,进一步升华主题,加深学生认识,整堂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般引导学生接受思政教育。”参演老师魏娜说。

记者在全国多所高校调研发现,为了改变被动听、被动学,多所高校指导学生课前演讲、学生讲课、讨论辩论、新闻播报、热点评说、模拟演出、社会调研、实践体验、经典朗诵,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政教学中正在被广泛运用。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音频、视频、图片、动画、漫画及图标图案设计等,不仅增加了信息量,而且让上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直观。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长沙理工大学全面启动在线教育,推出以“雨课堂”为代表的理论课教学模式,以及以“寻找抗疫英雄”“为英雄集赞·微信朋友圈能量传递”“中国‘抗疫底气’为什么这么足·网络微评论”等线上教学的新形态。

与此同时,长沙理工大学加强新媒体矩阵建设,畅通信息渠道,壮大思想文化阵地,2020年发布思政相关内容近千篇,各学院开设“空中思政课”近百场,大力推进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建设,优化网络思政教育供给。

“思政课的一系列改革,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结合其成长需要和主观需求,调动、激发、鼓励和引导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学勤说,由教师“教”而学生“学”,转向基于学生“学”而教师设计“教”,即为了学生、依据学生需要而设计教,变“要他听”为“他要听”。

在多位受访思政课教师看来,教学方式的创新并不是一堂好的思政课真正的“含金量”,但却是上好一堂思政课的“敲门砖”。如果吸引不了学生,学生可能连现场都不会来,或刚上课就把耳机戴了起来。只有通过教学方式创新,增强吸引力,才能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主观意愿去听思政课。

“这些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难的问题,逐步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教学态势。”宋学勤说。

以理服人的纯正味道

“四渡赤水”这堂课,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程斯宇已经讲了几十场,但每次课的结尾他都会对课程内容进行一番深化总结。在程斯宇看来,上思政课就要上出思政课的味道,思政课老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清楚历史,更要注重理论深化总结。

“无论上课形式怎么变,思政课的纯正味道是不会变的。”程斯宇说。

思政课是什么味道?高校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以理服人正是高校思政课的独特味道。

“这样一个天翻地覆的大决战,能够给我们很多启示。打仗、指挥、运筹、处理危机,跟我们今天的很多重大决策是一样的。”5月11日晚,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在“百年党史专题”课程第五讲上,主讲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刘统聚焦解放战争恢宏复杂的历史,详细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从谋求和平到坚决斗争再到获得胜利的艰难历程。

这堂课,源于北京大学推出的“百年党史专题”课程。为加强“四史”教育特别是党史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和课程思政体系,2021年春季学期,北大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百年党史专题”选修课程,课程采用系列讲座形式,共8讲。

“只有老师讲得透彻,内容丰富有吸引力,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北大青年教师潘聪平说。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多位受访教师看来,思想性是思政课最重要的味道。

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张国祚说,思政课传授的知识具有一定价值观取向,而思想性、价值性一定要结合知识点来讲,否则很难让听众喜欢听、听了信。同时,也要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4月12日,长沙理工大学的一堂思政课,以歌曲《我爱你,中国》作为结尾。下课铃响起,但没有学生离开。

这堂课主题是“弘扬中国精神”,任课教师张明海在课件上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多个重要领域的奋斗精神和近期各行各业的典型人物案例,并请了6位同学来谈理解,而后逐一点评。

“思政课讲知识、讲理论,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信仰信念,并融入自己的言行,思政老师就是要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张明海说,思政课味道要正,就不能靠说教,而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正是思政味道的重要体现。

高校思政课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对大学生道德规范、法治意识等问题开展研究;给父母写一封家书;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参观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

2003年起,广西师范大学在全校开展思政课的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教学模式探索,打破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韦冬雪说,这一模式就是让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最感兴趣、最关注或最想解决的问题,课程成果形式包括研究论文、调研报告、拍微视频等,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金课”是如何炼成的

“社会主义有点‘潮’”“网络舆论陷阱及其防范”“中国传统文化面面观”“中国改革进行时:1979—2020”“弘扬科学家精神厚植科技报国情怀”……近年来,长沙理工大学的13门全校通识教育讲座课程成了爆款,吸引广大学生选修。

长沙理工大学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开设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价值观引导功能,丰富思政“金课”建设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为了把思政课上出味道、上出效果,多地高校不断探索思政课的改革创新,炼就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

“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思政‘金课’的炼成,应该遵循三个规律。”在宋学勤看来,首先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在思想上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办学育人全过程和各环节,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前途与党和人民的事业同频共振,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宋学勤说,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讲准、讲深、讲透,主动回应社会和学生关注热点,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提升青年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面对不良信息时的“免疫力”。

三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主动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态。宋学勤说,思政教师要提升善做思想工作的能力,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感染学生,以严谨的治学方法熏陶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学生,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打造思政“金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多位受访专家认为需要把握三个“坚持”。

坚持党的领导,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青年大学生精心培养成为具有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等品格的社会主义人才,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现改革创新的根本目标。

坚持教师担当不变,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人才培养,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在改革创新中越办越好的内在规律。(执笔:陈燕;参与采访记者:程姝 谢樱 高晗 林凡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