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高喜喜:制电网零件数十万,保万家灯火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陈雷柱 责任编辑:杨凡凡
2019-09-25 10:49:14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在西安机电行业,“高喜喜”三个字不单是一位数控机床操作工人的名字,也是“技术品牌”的代名词。

2006年,晋东南—南阳—荆门1100千伏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启动,我国特高压电网建设从此拉开序幕。西安西电开关电气有限公司(西开电气)承担了荆门变电站1100千伏H-GIS的研发和供货任务。高喜喜为了研发一种电阻触头零件,连续奋战一个多月,最终拿出了合格的产品。凭借该项目研发过程中积累的技术基础,西开电气随后参与制订了一系列特高压开关设备国家标准,为我国电力设备行业争取到了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从业25年来,高喜喜平均每年生产零件上万个,合格率始终保持100%,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个变电站内,都能找到由他生产的零件, 他多次承担国家重点电力项目开关设备核心零件的加工任务。

高喜喜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一旦他们所加工的零件质量出现一点瑕疵,就会直接导致电网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放电,甚至造成大面积停电的严重后果,“为了守住万家灯火,我们对待自己加工的每一个零部件都要像对待一件工艺品一样,必须做到一丝不苟。”

工作中的高喜喜。澎湃新闻记者 丁晓文 图

迎难而上

熟悉高喜喜的人都知道,他性情温和、话不多,在工作中却有着一股坚持不懈的韧劲。1994年进西安西电开关有限公司,他从面对零件图纸进行加工时容易出错,到看到图纸就知道怎么加工、怎么操作,大脑中能自动反应过来,如今没有什么问题能难倒他。

2006年,承担荆门变电站1100千伏H-GIS的研发和供货任务时,为了加快工期进度,并确保整体工程更高的可靠性,西开电气决定与当时世界的电气设备企业ABB进行合作,联合设计、产权共享、合作生产。

为了配合好百万伏新品研发工作,高喜喜对所加工的每种零件都认真进行技术准备与分析,仔细研究图纸,通过设计辅助工装,确保零件加工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丝毫不差。

在当时,有一种电阻触头零件原为ABB进口件,但实验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变形报废,二次进口不仅费用高,而且采购周期长,影响整体进度。临近交付时,零件果然出了问题,重新采购时间紧、成本高,这时,高喜喜提出不行就“自己造”。

“老外能干的咱也能干!”高喜喜回忆称,那时他主动向领导请命,把这个任务承担了下来。但是仔细分析以后,他有点后悔了,“这活真的太难干了。”

高喜喜说,那时要加工的零件是不锈钢材质的,里外均呈现圆弧形,其中最薄的地方仅有2毫米。在做实验过程中,一旦外力碰撞就会导致形变报废。他用一个月的时间,从绘图到确定加工方案,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而依托项目研发过程中所积累的技术基础,公司随后参与制定了一系列特高压开关设备国家标准,为我国电力设备行业争取到了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2007年,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西开电气对车间加工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大量的高精尖数控设备替代了普通车床。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高喜喜根据车间不同设备的加工特点,主动提出将嵌件类零件的加工方法进行改进,并制订了合理的加工方案,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仅此一项就为车间每年节省工时2000小时。

技术榜样

西开电气一名车床工告诉澎湃新闻,高喜喜作为车间的技术榜样,他迎难而上的精神感染了很多人,在车间逐渐形成了“高喜喜效应”。

高喜喜是地地道道的“西电子弟”,他的父辈就曾在西开电气工作。从高中毕业进入西安技师学院学习数控机床专业,到进入公司成为一线工人,二十多年来,高喜喜学习的脚步一直没停过。他说,选择数控机床专业最主要是因为兴趣,加之当时这方面的人才也比较稀缺。但那时,他并没有想到,参加工作之后,他对这个职业的喜爱远超过自己最初的想象。

高喜喜的一名工友介绍,高喜喜在工作中是一个喜欢钻研、爱啃硬骨头的人,对于车床工来说,攻丝器是机床的一项重要功能,但由于部分机床上并没有配置控制它的程序,操作起来很不方便,一个零件甚至需要好几台机器才能加工出来,产品的加工周期被延长。在这种情况下,高喜喜通过自学进口设备的资料,在掌握了设备的全套功能之后,完成了对程序的开发和对攻丝器的控制。同时,他将原本只在普通机床上有的滚花工艺也开发到了数控设备上,使数控机床也能一次完成车削和滚花的工序,彻底完成嵌件类零件的数控加工开发。

高喜喜的这一创新,挖掘了数控设备的功能,解决了嵌件类零件的产能瓶颈,将加工效率提高了40%左右。

对于西开电气的车床工来说,技术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工装和刀具的设计上。高喜喜向澎湃新闻举例称,“薄壁类动主触头”是高压开关设备断路器灭弧室的核心零件,这类零件的壁厚只有3到5毫米,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变形,甚至手稍微一使劲都会变形。

类动主触头的加工也一直是困扰车间的一个难题。一开始这种零件是在普通机床上加工,因为零件的壁很薄,进行人工操作,手的力度可以把握。但是通过手工方式逐个加工,毫无效率可言。为了让零件在数控机床上也能顺利加工,高喜喜自制了一套工艺装备,把零件套上工装再进行加工,变形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加工方法进一步简化,加工效率和零件精度提高,并且保证了零件加工质量的一致性。

到现在,他设计的这套工装仍一直运用于一线生产,并且对今后的零件设计也提供了借鉴。

“移动硬盘”

从2010年至今,高喜喜自制加工刀具累计30余种,涵盖镗孔刀、钻孔延长杆、刀座等,加工零件10000余种。为企业节约刀具费用约60000元。

谈到自己做出的这些成绩,高喜喜笑得有些腼腆,“其实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工具,但是实用性是很高的。”

遇到问题、不怕问题、解决问题也成为高喜喜的工作信条,这也得到了同事们的赞许和传承。

西开电器一名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高级技工一直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关键性奇缺人才之一,技工短缺状况在全国带有普遍性,全国的数控机床操作工缺口高达60万人。

面对这一现状,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高喜喜也积极承担着数控机床操作技术的发展与传承。

对于刚进车间的新人,高喜喜有“传、帮、带”的传统。他告诉澎湃新闻,新人刚进车间,虽然课本上的知识都有学习,但和实际操作之间差距还挺大的。他每天会在自己的工作完成之后,在车间中进行观察,大家有什么技术上的问题,他看到后都会及时指出,帮助工人改正。

“主要还是技术方面,把我的一些经验告诉他们,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高喜喜说,他经常将自己当作一个“移动硬盘”,也希望自己像一个移动硬盘一样,把经验储存住,供大家分享。

“但技术的传承仅靠一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我的力量可以传承和带动一部分人,另外的人再传承给其他人,这是一个辐射带动的过程。”高喜喜说。

面对技术人才的断层及流失现状,高喜喜也从技术工人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他认为,很多工人认为“蓝领”不如“白领”体面,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但我想说的是,技术工人要摆正自身姿态,努力把技术提高,把工作做好。”

从业25年来,高喜喜从普通铣工到数控机床操作员,从操作员到技术攻关带头人,他一直把“超越自我,不断进取”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超越。他说,电力装备制造行业的工人与其他领域有所不同,一旦他们所加工的零件质量出现一点瑕疵,就会直接导致电网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放电,甚至造成大面积停电的严重后果,“我们必须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样才能不辱职业使命,守住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