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八年协力攻破飞播难题

来源: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1-02-03 09:56:57

八年协力攻破飞播难题

8月的阿拉善,绿意盎然、花团锦簇。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头道沙子飞播造林示范基地,一株株花棒盛开着鲜艳的粉色花朵,让曾经荒芜的腾格里沙漠焕发勃勃生机。看着曾经寸草不生的4万亩沙丘如今草木葱茏,左旗林工站站长刘宏义感慨万千。

上世纪80年代,由于移民搬迁、过度放牧、全球气候变暖等影响,曾经苍天般辽阔美丽的阿拉善,干旱少雨、沙暴肆虐,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荒漠化土地占土地总面积80%,黄色成为这里的主色调。

当时,国际学术界有这样一个论断:“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不适宜飞播。”而阿拉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5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是典型的“飞播禁区”。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官兵偏偏不信这个邪。从1984年开始,军地双方从零开始,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飞播造林治沙试验。在腾格里沙漠边缘,飞播人与林业人并肩作战,顶着风沙和酷暑,从立地条件到气候变化、从种子筛选到试飞试种,从飞播乡土树种到落种封育管护……一项项反复试验,一步步艰难探索,一次次抢在雨季前飞播。经过8年连续探索,取得了一整套飞播造林治沙实用技术,走出了以“适地、适时、适种、适量、封禁”为主要特征的飞播造林治沙之路。

为探索验证适宜的造林地和种子、种子定量混播的比重、播种的最佳时间、播带的规划设计、围栏的拉设等飞播难题,该大队官兵载着林业人驾机为犁,一个一个播区看,一片沙丘一片沙丘过,在颠簸的机舱里记数据、做标注、画图纸、定播带,分区治理,整体推进……就这样一年年地飞、一道难题一道难题地解,从几亩几千亩,到几万亩几十万亩,从第一批幼苗破土而出到一片又一片的绿色铺满黄沙,他们就像大漠中坚忍不拔的骆驼一样,执着坚定地飞播着、探索着。

“清汤挂面碗底沙,夹生米饭沙碜牙,帐篷睡听大风吼,早晨起来脸盖沙。”刘宏义形象描述飞播之初官兵的生活,用推土机在沙窝里推一个一米多深的沟,搭上防雨布,就算是住的地方。简易机场上的水桶和脸盆,晚上经常被大风吹得“哐当”响,第二天得跑老远捡回来。

林工站原站长李天琪,至今清晰地记得1992年的那个初夏,部队1架运-5飞机载着阿拉善人民的绿色梦想,将沙拐枣、花棒、沙蒿种子成功播撒在腾格里沙漠东缘时振奋人心的情景。

精诚至,金石开。飞播造林治沙终于在乌兰布和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取得了成功:仅仅8年时间,飞播面积28万亩,播区植被覆盖度提高到50.4%,降低风速45%,原来的流动沙地变为优质高产的灌丛草场。军地携手探索的飞播造林治沙实用技术,获得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成果打破了国际定论,创造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从此,阿拉善掀开了飞播造林治沙改变生态的帷幕,飞播治沙成为军民共同推进生态建设、助力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该大队官兵被阿拉善各族人民亲切地誉为“播撒绿色的铁翼神鹰”。

(王小红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