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从“操场”到“战场”,一项传统课目的新生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马嘉隆 羊勋 王振康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1-10-29 21:23:14

秋雨刚过,地面的湿滑丝毫不影响比武热情。操场上,两道间距10米的白线构成简易的“擂台”,台上好一番“刀光剑影”。挑、刺、扎,干净利落;拨、挡、闪,动若风发,木枪铿锵有力的撞击声引得现场观战的官兵激情澎湃,恨不能上场一较高下。

每当刺杀训练结束后,西部战区某队警卫营经常随机抽选人员进行刺杀“小比武”,以实战对抗检验官兵的训练成果、激发官兵的训练热情。这次,经过3轮的过关斩将,中士尹兴站到了最后,赢得冠军的小奖励——周末外出加时卡。

作为警卫人员,时刻准备近距离处置各类突发事件,难免要短兵相接,血性胆气和反应速度缺一不可。对于该营官兵来说,刺杀这一传统课目不仅可以凝聚官兵士气、锤炼血性胆气、培育战斗精神,更是提高打赢能力的关键一环。

官兵在对刺比武。

该营始终有练刺杀的传统,曾多次组建刺杀方阵进行刺杀操汇报演示,2018年新《军事体育训练大纲》恢复刺杀等传统课目训练后,结合应急处突的任务要求,他们积极探索如何让刺杀进一步从“操场”走上“战场”。

以往,刺杀训练往往追求动作连贯、整齐划一、士气如虹,看起来固然声势壮观,但能不能经得起战场检验犹未可知。在营长杨佳松看来,加强刺杀训练,不是根据训练手册照猫画虎地求个形似,更不是怒目圆睁地喊几声“杀”,而是把套路整体拆解为具体招法,真正搞清楚一招一式的发力技巧和应用环境。走入该营的训练场,此起彼伏的“杀”声不时中断,各连队的刺杀教练员们随时走入队列中手把手纠正新战友的动作,并详细讲解这样做的意义。

古语云,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在练好刺杀技能的基础上,该营还通过各种趣味训练针对性强化官兵的身体素质。“上刺,刺!”随着教练员的口令,连长蒋晨浩蹬腿扭腰送肩一气呵成,将重11斤、直径3厘米的铁棍刺入直径仅有8厘米的铁环,而铁环纹丝不动。蒋晨浩向记者介绍,该训练需要官兵根据口令在模拟头、腹、腿三个位置的铁环中找准目标,眼到手到,快、准、狠缺一不可。此外,该营还组织刺木人桩、格挡对抗等训练,在实际应用中练强身体素质。

官兵在进行刺杀动作分解练习。

每次刺杀基础训练结束后的“小比武”,是官兵们最期待的环节。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这种对抗并不华丽,没有太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见招拆招,但无疑更有“战味”:一个进步,一挡一刺间,胜负已分。从三枪、五枪一局的快速对抗,到3分钟一场的擂台赛,官兵们在实战中消化和巩固着训练中的收获。每次对刺训练,列兵黄烨总是充满激情,“空气不会反击,而对手会反击,实战对抗让我更容易发现自己的破绽并改正。”

对抗训练结束后,尹兴大汗淋漓地脱下护具,向记者展示了腹部的点点淤青。在激烈的对抗中,磕磕碰碰再所难免,有时一枪下去甚至连护具都会被扎破。但也正是这样从难从严的实战对抗,才能真正摔打锤炼出军人的血性。4年前,尹兴初次走上擂台时,本来刺杀技术练得不错的他大脑里突然一片空白,面对枪刺手足无措。无数次的实战锻炼,让他的技术和心理都更加成熟,能够在激烈对抗中沉着冷静地去思考防守和进攻。只见比武场上,他时而与对手以攻对攻、以伤换伤,时而一个“骗左刺右”绕开防守长驱直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从连队的日常小比武,到全营的年底大比武,在一轮轮实战对抗中,他们不仅练熟了刺杀技术,练出了逢敌亮剑、硬打硬冲的勇气,更养成了白刃交前而不惧的定力。如今,训练场上喊杀声依旧,官兵们也更希望在擂台上为班级摘回一面面军事训练流动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