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马庄铁姑娘民兵排”王秀英:让马庄香包香飘海内外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胡绍武 柳喜峰 朱东润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1-04-20 17:16:36

她已经83岁了,满头银发梳理得齐整清爽,穿着中式棉衣的身板依然挺得直直的。透过鼻梁上架着的一副老花镜,可以看到她的眼睛里闪烁着睿智和蔼的目光,她就是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马庄香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庄铁姑娘民兵排”王秀英老人。

在马庄村香包大院的香包制作室内,王老一边缝制着香气四溢的香包,一边跟记者抚今追昔。作为“马庄铁姑娘民兵排”的一员,当年她参加民兵训练和生产时的火热情景记忆犹新;眼下,她把马庄香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并发扬,带领乡亲们靠香包产业发家致富的故事耐人寻味。

民兵营里的“铁姑娘民兵排”

60年代马庄女民兵的训练场景。

马庄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成功创建起一支亦兵亦农的钢铁民兵队伍。在这支队伍里,有一群既爱红装又爱武装的铁姑娘们。她们喜爱那身迷彩军装,更爱紧握在手中的钢枪,她们用花季的青春,默默书写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尽情演绎着新时期女民兵的风采。

王老就是当年“铁姑娘民兵排”中的一员,她回忆道。

那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个体经济发展迅速,民兵排的姑娘们也深刻认识到,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学好本领,用好政策,靠双手创造新生活。她们有的参加科技小组,学习种养殖知识;有的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把兴趣发展成事业。王秀英就是一个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成个人事业,又把个人事业发展成村里的致富产业的典型女民兵代表。

与香包结缘 传承香包文化

王奶奶在展示香包。

2009年,王秀英香包作品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香包”代表作品。2013年,王老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她带领马庄村以及周边村庄的数百名留守妇女和乡亲创新香包制作方法,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很多在外打工的青年妇女都回来跟我一起缝制香包,每月能挣3000多元。”王老开心地说,她在潘安湖景区还有了自己的香包制作室。

虽已至耄耋之年,王老依旧心心念念着设计一些香包新花样。一副老花镜、几轴彩丝线,占据了她生活的大部分空余时间。

这款“真棒”香包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妇女们做针线活时插针的针棒,后来,王秀英就取名谐音“真棒”,寓意身体棒棒,事业棒棒。“真棒”很快成为马庄村香包产业的龙头产品,带动当地香包产业迅速成长。

延续“铁姑娘”精神 发展香包产业

马庄香包文化大院负责人厉慧卿,也是新时代马庄民兵营的基干女民兵。她告诉记者,去年,马庄第一批防疫香包做了3000多个,全部送去了湖北武汉疫情防控一线。

“大家都抱着付出一点力量,贡献一些努力的心态,为防疫工作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过去,有一支女子民兵队,我们称她们为‘铁姑娘’,虽然现在我们叫民兵志愿服务队,但我们要继续把铁姑娘民兵队的精神发扬光大。”厉慧卿说。

厉慧卿在接受采访时说,“如今,花香类香包、竹炭类香包等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成了抢手的‘网红款’。未来,村里还打算在上海、南京等地机场、高铁站开设香包展销点,让马庄香包走上更宽广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