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追寻着你的足迹……这是军校版“我和我的父辈”的故事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孙雨含 崔凌瑞等 责任编辑:姬彩红
2021-10-25 09:34:00

追寻着你的足迹

——军校版“我和我的父辈”故事

近期,正在热映的电影《我和我的父辈》,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父辈与子女牢记初心、砥砺前行的奋斗故事。这部电影在空军工程大学新训学员中引起强烈共鸣。巧的是,几名学员的父辈,也有过军旅经历。在他们身上,有相似的精彩故事,相同的家国情怀。让我们一起听他们讲述“我和我的父辈”。

军人的肩膀更宽更厚

■学员 孙雨含

图为孙雨含与她的父亲(上)。

1991年,我的父亲入伍,考入原空军电讯工程学院卫星通信专业。2021年,我在高考志愿上写下“空军工程大学”,选择从军,追逐梦想。这些年,父亲陪伴我的时间并不多。但始终有一股能量,激励引导我向父亲靠近。

还在学员时期,父亲就参加过抗洪任务。父亲告诉我,面对洪水,他有过畏惧,但看到身边战友一个个奋不顾身地向前冲时,热情瞬间被点燃。那一刻,他读懂了战友的冲锋,明白了军人的使命。那段掺杂着泥土和汗水的日子,令他难以忘怀。后来,他参加过多次重大任务并受到表彰。父亲的荣光,是我的骄傲,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来军校前,父亲常和我聊起军人的故事。他说,军人的肩膀要比普通人宽厚,因为他们需要承担更多,厚肩膀才能扛起使命担当。初入军营,队列训练、实弹打靶、手榴弹投掷……每项训练,我都努力克服困难,不断突破自己,最终取得优异成绩。现在新训已经结束,我想对父亲说:我会像您一样,成为戎马卫山河的“乘风”少年。接下来,军人的故事,让我来向您诉说。

我的“入伍介绍人”

■学员  崔凌瑞

图为崔凌瑞与他的父亲(右)和爷爷(上)。

来空军工程大学报到前,家里又收到武装部送来的“光荣之家”牌匾。这是我们家的第三块光荣牌匾,爷爷把它们都整整齐齐地挂在了门上。

爷爷1965年毕业于原空军工程学院,是我们家第一位军人。他常说,当年考入军校,选择机械专业是因为当时我们的国防机械化水平还相对落后,希望能把所学知识用于国防建设之中。毕业后,爷爷被分配到原空军第二飞行学院从事航空理论教育,成为一名教员。20多年的教学生涯里,爷爷编写出版了《轰-5飞机构造》《初教6飞机构造》《飞机的构造与原理》等教学材料,其中《飞机的构造与原理》被指定为空军飞行学院本科教材。今年,爷爷还收到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1997年,在爷爷的影响和教育下,父亲也选择了军营。虽然服役时间很短,但打下的烙印很深。疫情期间,他多次为群众上门办理业务,获评工商银行优秀个人;扶贫工作中,他耐心指导村民学习种植养殖方法,热心解决村民困难问题,帮助驻地的贫困村提前脱贫摘帽。

在我看来,爷爷和父亲是我人生的引路人,也是我的“入伍介绍人”。填报高考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军校。如今,来到学校已近2个月。虽然一切才刚刚开始,但我知道,我已接过爷爷和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将继续书写三代人从军报国的奋斗“家史”。

做“逆行”的勇士

■学员 毛奕珂

图为毛奕珂与他的父亲(上)。

如果灾难来临,是谁冲在最前面?是留下“最美逆行”背影的人——军人。那些“逆行”的身影中,就有我的父亲。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恰在那时,父亲突然失去了联系,这牵动着我们全家人的心。后来才得知,他去了汶川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他和战友们连续奋战近百天,在灾区与时间赛跑、同死神抢人。抗震救灾期间,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不可预知的情况,每天都会接到上级下达的紧急任务。深山密林,遍地废墟,余震不断,他们背着干粮和睡袋昼夜搜寻,脚底不知磨出了多少水泡……2013年,父亲又一次执行了四川芦山抗震救灾任务,再一次冲锋在前。

从军20余年,父亲参加过各种演习,执行过多次重大任务,每一次他都主动请缨、勇站排头。为什么每次父亲和战友都那么坚毅勇敢、无私无畏?刚开始,我总是不理解。如今,我来到军营,渐渐明白了军人的责任和使命。军人,就是要负重前行,就是要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冲锋陷阵。

新训刚开始,在烈日下练队列时,在爬战术手被磨破出血时,我曾想过放弃……但父亲的叮咛一直回响在我耳畔。纵使过程并不容易,但当最后成功地做好每件事时,成就感就会让人无比幸福和自豪。我要像父亲那样,做一个冲锋在前的勇士。

(徐腾跃、董鲁晓、吴曦整理,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