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不容否定

来源:国防大学 侯嘉斌 责任编辑:舆情信息
2021-06-04 08:40:01

       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作用?中国共产党称不称得上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互联网上常常能看到类似的争论。不少网文网帖更是通过裁剪史实或凭空捏造,来攻击和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中流砥柱”视为我们党一厢情愿的历史定性。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有着坚实的史实支撑,是完全说得通、立得住、站得稳的。

       毛泽东1941年5月2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揭破远东慕尼黑新阴谋》的通知,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该通知在编入《毛泽东选集》时,题为《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确实,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自身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是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于9月20日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9月22日作出《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9月30日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旗帜鲜明地号召全国人民动员并武装起来,反对日本侵略者。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开展抗日斗争。党中央派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加强党组织力量。到1933年初,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巴彦、南满、海龙、东满、宁安、汤原、海伦等抗日游击队相继成立,逐渐成为东北主要抗日武装力量。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的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1933年9月和1936年2月,先后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开辟了东南满、北满和吉东三大游击区,到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后发展为11个军3万余人,同日、伪军进行了大小几千次战斗。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加强在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的工作,开创了同国民党人局部合作抗日的新局面。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在第十九路军英勇抵抗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就是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成立的。

       这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实行的不抵抗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淞沪停战协定》后不久,蒋介石正式宣布“攘外必先安内”为国民党处理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国策。这种不抵抗政策,不仅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用武力大规模进攻中国的嚣张气焰,而且极大压制了抗日武装和爱国群众的抗日活动。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1933年1月17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的宣言中提出,“中国工农红军准备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作战协定,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条件是“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集会、结社、言论、罢工、出版之自由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朝着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迈进了一步,对促进一部分国民党爱国军队和爱国人士同共产党人合作抗日产生了积极作用。国民党统治区的共产党员坚持斗争,利用各种阵地开展工作,为促进抗日救亡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不久后公开发表,强调建立包括上层在内的统一战线,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范围。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2月,中国共产党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重要作用。“七七”事变后,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蒋介石,希望以此作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的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此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基本政策,连续打退或制止国民党顽固派三次反共高潮,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使全民族抗日战争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还提出民主联合政府口号,极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民主抗日热情。

中国共产党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确定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确定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1938年5月,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有力驳斥“速胜论”和“亡国论”的错误观点,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科学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指明了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景,并且提出了一整套动员人民群众以及在持久战争中不断削弱敌方的优势、生长自己的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大增强了人们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1939-1940年,毛泽东接连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清楚地看到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和前景,成为引导中国人民自觉地在复杂环境中不断前进的旗帜,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起了重大指导作用。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是全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英勇奋斗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主战场

       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取得平型关大捷,配合友军进行忻口战役并取得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等胜利,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在华北上升到主要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建立多个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体的敌后战场,成为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而要开展持久广泛的游击战争,就必须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作为保存、发展自己和消灭敌人的战略基地。因此攻击中国共产党及人民军队“一分抗日,二分应付,七分发展”“只发展不抗日”,认为创建抗日根据地是为了“占领地盘”等观点都是完全错误的。

       在敌后的艰苦环境中,人民军队长期坚持极端残酷的抗日战争,既进行过百团大战那样的大规模战役,也采取过对敌奇袭、伏击、围歼等作战方式,但更多还是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以分散游击的方式进行无数次小的战斗。这种作战方式与样态,是由当时的战争形势与客观条件决定的,不能以此为由攻击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游而不击”,也不能单纯以战役规模或牺牲将领多少作为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战中地位作用的标准。天天进行、处处发生的无数次小的战斗,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消灭着日军的有生力量,不断改变着敌我力量对比,使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敌后战场的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的日本兵力,是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到战略相持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也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成为促使国民党抗战到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1938年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分别为近59%、62%、58%、75%、63%、58%、64%、69%。在全民族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余次,钳制日军大量兵力,毙伤日军520463人,歼灭大部分伪军,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直观地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美国投下原子弹,显示了一定的威慑作用;苏联红军开赴东北战场,加速了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进程,但二者均非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铸就伟大抗战精神

       伟大抗战精神是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而成的,具体内容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奏响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其中,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在抗日战争中,党内涌现出了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殉国将领,也出现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党领导下的英雄群体。广大共产党员表现出的在一切艰难困苦面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精神,为人民利益贡献出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地打动和感染了广大同胞,激励着他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全民族抗战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大大提高,党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不可分割的联系。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开始认识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自发团结在党的正确路线和方针周围,前赴后继地投身于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