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航天英烈胡文全:鞠躬尽瘁只为航天

来源:装备科技 作者:吴雨阳 姚军鹏 李裕祥 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1-04-06 08:40:08

63年来,一代代东风航天人完成了从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到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第一次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飞行试验到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从第一艘载人飞船到第一个空间实验室的发射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航天事业和武器装备史上众多“第一”背后,我们看到了无数个忙碌的身影,他们用汗水浇注着成功,用生命诠释着忠诚。

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距离载人航天发射场7公里处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760多位航天英烈。

他们为了发展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扎根大漠,即使倒下了,也选择守望着这片神奇的土地。

墓碑排列成整齐的军阵,寂然伫立,向每一位瞻仰者讲述着航天英烈们的故事。

这是发测站高级工程师胡文全的墓冢。这位在戈壁滩一干就是28年的高工,给航天科技工作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58年,作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首批毕业生的胡文全,来到了西北大漠,投身新中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

在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初期,胡文全负责横偏校正系统箭上接收机工作。1962年,我国自行设计的新型号运载火箭把横校系统改为安全遥控站,为了确定地面站最小安全距离,胡文全一年四季在茫茫戈壁滩上做火焰衰减试验。夏天,顶着近50℃的酷暑在戈壁滩上作业;冬天,在零下30℃的环境下开展作业。

1980年,我国在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的测试中,箭上一个应答机频率单、双站频差变化较大,出现超差。大家与试验队的同志分析、查找了3天也没有找到原因。故障在哪里?胡文全苦思冥想,硬是从系统几十万个零部件中,查出了应答机天线上的一个螺钉松动,使故障隐患迎刃而解。

正当他倾注全部精力准备迎接新的试验时,癌症向他袭来。1986年12月18日,胡文全住进医院。望着已经深度扩散的癌变切片,医生们吃惊地说:“怎么不早些来?”

手术切除了他的胃、脾和淋巴,但他以极大的毅力与病魔斗争,术后3天就下床坚持锻炼。

就在昏迷的前两天,他还与一位搞雷达的同志谈了一下午,讨论地面雷达该如何改进,与弹上应答机对接还有什么问题。

1987年3月21日,胡高工又一次昏迷过去,从此再也没有醒来……

胡文全逝世后,同事们在他办公室里清理出上百本、数十万字的试验笔记。这是这位“老航天”几十年的心血结晶,更是留给青年技术人员的宝贵遗产。他的妻子扑在遗体上痛哭:“你把工作安排得周周到到,却没有给家里留下一句话……”

一个个先辈故事,让航天科技工作者深受震撼;一个个飞天壮举,不断激起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我们现在正在紧张备战空间站任务,先辈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我们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以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确保空间站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发测站遥测指挥陈启蒙说。